首页 > 地产

高质量发展 高品质空间

发布时间:2018-06-07 14:05:38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城市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空间的营造归根结底还是要以人为本。人这个概念我们已经谈论了很久,过去的工业时代强调集体、效率和物质需求,倾向于把人看做抽象的、符号化的、计算公式中的分母;而互联网时代强调个性、人本和精神需求,倾向于把人看做真实的、有感情、有温度的个体。在这种前提下,人的需求也从过去单一的、功能性的、物质空间的、集体性、标志性的需求,升级为多元的、思想性的、精神文化的、个性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新的时代背景促使规划师进行思维模式和角色认知的转变,提供城市空间体系的服务升级。

  我们曾经有这样的疑虑,城市会不会变得更加扁平。但实际上从硅谷进城记,大量硅谷人才和企业重新回归到城市中心可以看出,人实际上的需求并没有被颠覆。尤其是在大量的虚拟社交、生活服务和所有快速高效的功能性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反而城市空间应该提供更多的体验式、浸入式,不可替代的场所,促进社交由虚拟回归面对面。

  故此,未来的城市空间营造可从四个方面提供空间模式的升级。

  第一,打破单一封闭分区。打破边界,一种基于城市功能分区的边界,将原来单一的居住、产业板块或者大的功能分区变成小组团,复合化,短出行,职住平衡的结构模式。

  第二,业态混合的情景化体验。营造一种场景。现在的城市空间营造不再是通过纪念碑式或者宣扬丰功伟绩式的几大建筑来彰显,而更应关注如何满足人本需求,如何把文体公共设施与市民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打造全龄且全时的活力片区。

  第三,面对资源分配,强调城市空间资源的平衡。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城市是以资本为中心,未来的城市中心应当回归人才。以新加坡的达士岭组屋为例,以全世界最长的空中花园和最重的空中桥梁,打造兼具品质和活力的公租公寓。标志着保障性住宅不应是边缘的、权宜的、低端的,而应同样营造高品质的空间环境,满足使用者需求。

  第四,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未来人的想法、需求会变化;功能业态、城市空间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对城市的核心地块应谨慎开发,现阶段不确定的用地进行弹性预留,产权不应进行私有化的分割。

  综上,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已经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认为这种不平衡、不充分不仅仅是经济和地域的不平衡,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思维方式的不平衡,包括行业领域的不平衡。实际上从服务升级到需求回归到空间模式的提供再到破界协同,这是我对于城市如何高质量发展,如何营造高品质空间的初步的想法,作为开放式命题,希望未来与更多的同仁一起进行探讨

  l  旧城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以方家胡同环境整治为例

  刘巍:清华同衡详规中心更新所所长

  整治遭遇“罗生门”

  我的感受源自于去年在方家修胡同的事儿,我们接手方家的整治提升工作恰逢方家的“封墙堵洞”在网上一夜爆红。无数小店封堵前后的对比照片使网络评论一片哗然;当地居民则认为“封墙堵洞”封得好,再也没有“低素质”的外国人喝醉了当街小便,环境也干净了;社区干部则说,我们再也不用每晚处理居民和酒吧喝醉的人吵架的事了;46号院的设计师表示,胡同封堵后缺乏了之前的风情和文艺。从项目开始的第一天起,随着访谈的不断深入,我们仿佛遭遇了一场“罗生门”。胡同中的所有人都在消费这个空间以及附加在它上面的各种“中国味道”和“异域风情”,但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进行治理工作就是要明确这个资源到底要更大程度地满足谁的需求。

  它是谁的胡同,它是原住民唯一的家,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的家更舒服。

  我们和街道、施工、物业,还有很多人一起努力,把胡同乱七八糟的电线?饬利索了;疏通断了好几年的下水管;收拾出独立的健身空间,归置出小学门口的休憩空间,拾?出居民晒太阳的小广场;张罗了一个养老驿站,升级了一个便民菜站... …

  我们做了很多,但是这样是否就够了?是否就是高质量生活和高品质空间?其实不是,仍然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我们给自己出了一道如何治理胡同的难题

  从环境整治到胡同治理,这是我们给自己出的一道难题。在全程跟进施工过程中,听取政府、街道、居民的声音,同时也站在各方立场看问题,能尽力解决的问题,一定及时响应,同时还要坚守职业规划师的底线,这是不容易的。相比规划的技术难度,规划人在工作中全身心的投入更为重要,胡同中老的东西怎样体现它的历史价值、新的东西怎样能够和它无缝融合,需要动脑筋思考。治理工作是一种体现社会转型的动态演变过程,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重点,问题的解决可以列出诸多方案,但结合实际具体落地时往往不会那么顺利,但坚持这么做,我们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财经导报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 财经导报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