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12月,地方债发行急剧下降,从前两月8000多亿元的发行高峰回落至如今的不足500亿元,不少业内人士分析,今年地方债的发行已渐入尾声。
地方债发行渐入尾声
调查显示,月、月和9月是年内地方债发行最高的3个月份,发行规模分别为7569.54亿元、8829.70亿元和7485.46亿元。但这一路飙升的态势随着发行规模趋近指标而发生了变化。进入10月,地方债发行仅2560.31亿元,较前月缩减约5000亿元;11月,发行规模继续缩减,截至11月23日,约发行398.09亿元,跌幅高达84.45%,多为借新还旧类债券。
民生证券固收分析师樊信江称,地方债发行较9月大幅走低,与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节奏放缓有关。由于前9月新增专项债已发行1.25万亿元,10月新增额度仅剩1000亿元左右。随着10月专项债发行量的减少,地方债发行亦受影响,净融资额较9月下滑约4500亿元。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全年新增地方债额度基本用完是地方债发行骤减的主要原因。国盛证券固收分析师刘郁表示,截至11月中旬,全国各地区新增地方债额度仅900亿元左右,多数地区年内新增限额已发行完毕,预计后续新增债券发行空间不大。
近期,财政部发布的数据也体现了这一观点。11月22日,财政部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累计,全国发行地方债4.05万亿元。其中,发行一般债券2.16万亿元,发行专项债券1.89万亿元。
按用途划分,发行新增债券2.12万亿元,发行置换债券和再融资债券1.94万亿元。发行的新增债券中,新增一般债券7983亿元,占当年新增一般债务限额8300亿元的96%;新增专项债券1.32万亿元,占当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35万亿元的98%,换言之,今年新增专项债额度已接近完成。
二级市场交易活跃
在发行规模收缩的同时,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地方债的发行利率也同步回落,由9月份的3.9262%降至10月份的3.7744%,再降至11月份的3.4008%。
刘郁还认为,“除了市场购入需求强烈外,近期的长端国债利率下行也可能是带动地方政府债二级市场利率走低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地方债二级市场的投资者范围有所扩大。除了金融机构外,居民也可在银行柜台购买地方债。据悉,11月15日,央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地方政府债券柜台业务的通知》。
《通知》明确,经发行人认可的已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和发行对象包括柜台业务投资者的新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柜台业务,即允许居民通过银行柜台购买地方政府债券。
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债成为继记账式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券和国家开发银行债券后,放开的又一类可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的债券品种。
一位城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称,个人投资者的入场,一定程度上对地方债的发行和运营有监督约束,可使地方债的信息披露更加透明。另外,短期内,个人投资者在地方债的购买占比中或将有所上升。
积极效应初显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发行地方债一方面是为了置换债务,一方面是为了进行融资。从融资角度来讲,与投资对应,发行地方债的积极效应需从其投向分析。近几月,新发行的地方债资金投向了何方?
调查显示,新增专项债是地方融资的重要渠道,专项债资金流向主要有市政建设、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认为,除此,专项债还对应具体的领域和项目,如土地储备、政府收费公路和棚改项目。
由此观之,新增专项债主要流向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最新的数据显示,10月全国基建投资出现企稳反弹。兴业银行、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从10月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的角度看,地方债发行的积极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明年发行规模或将扩大
从当前的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考虑,多位专家称,明年地方债发行压力或将进一步增加。
上海厚崇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侯昱伟认为,考虑到以前发行的地方债快要到期还本,加之地方政府城投平台融资功能缩减,预计未来地方债发行规模会继续扩大。
中信建投宏观分析师黄文涛则从财政政策的角度对地方债的供给规模进行了预测,黄文涛表示,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积极”,2019年赤字率上调是大概率事件,明年赤字率很可能在3%上下,这意味着有1.05万亿元新增地方一般债的需求。
穆迪地方政府分析师张仅也表示,“明年地方债会维持今年的态势,保持增长趋势,特别是地方专项债。”
(文章来源:城市金融报)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