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转股进入新的阶段,银行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全部需求。近日,发改委等五部门下发通知,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机构扩容。这些新加入的机构将怎样影响债转股市场,在解决企业负债、处理不良资产过程中这些机构又有哪些优势和问题?
国家政策再次开闸,推动市场化债转股。近日,国家发改委、央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鼓励相关机构参与市场化债转股的通知》,允许保险业实施机构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并鼓励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依法依规发行资产管理产品参与市场化债转股。这意味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机构扩围,从源头上为债转股落地提供了动力。
不只是银行
早在2016年10月,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提出多种政策方案缓解企业债压力,具体包括鼓励企业并购、债转股、允许更多企业破产、鼓励股权融资等,标志着新一轮市场化债转股序幕拉开。
而在此轮市场化债转股推进过程中,商业银行队伍成为主力军。目前五大国有银行均已成立了市场化债转股实施机构。根据国家发改委披露的信息,截至今年6月底,市场化债转股签约金额达到了17220亿元,到位资金3469亿元。从已签约的项目看,银行及所属实施机构签约的项目占比超80%,资金到位占比也超过70%。
债转股进入新的阶段,银行已经无法满足市场化债转股的全部需求。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银行资金期限相对较短并且风险偏好较低,而转债的资金一般要求长期,风险承受要求更高,如果只靠银行来进行债转股实际上不太符合银行资金的特性,所以非银机构特别是保险资金的进入,可以延长债转股资金的期限。
《通知》强调,鼓励暂未设立实施机构的商业银行利用现有机构开展市场化债转股,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单独或联合或与其他社会资本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扩容保险业
《通知》指出,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机构设立专门实施机构从事市场化债转股,允许保险业实施机构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展市场化债转股。
然而目前保险机构整体对于债转股非常审慎,市场上主要是由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实施的五个债转股项目。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底,人寿共实施川气东送公司、陕煤集团、中国重工、中国华能和黄河基金五单债转股项目,总规模为500亿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认为,在通过债转股处置不良资产方面,保险资金具有期限匹配的优势。保险机构的负债期限较长,这使得保险资金期限较长,具有匹配不良资产跨周期处置的优势。不良资产处置具有跨周期的属性,即在经济下行时不良资产供给增加,也是不良资产投资的建仓期,随着经济复苏,不良资产估值上升,投资人可获取跨周期溢价。保险公司、尤其是寿险公司长期负债形成的长期属性的资金与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周期较长的特点较为匹配。因此,寿险资金的长期性优势使其在不良资产处置中具有相当的潜在优势,能为不良资产的跨周期处置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
不过,保险机构参与不良资产处置也存在信息获取、估值定价方、行业研究、法律运用等方面的难题与风险。朱俊生认为,以债转股为例,拟实施债转股企业的主要诉求是增加权益资本、降低有息负债,进而降低企业的杠杆和利息负担,为转型发展奠定基础。
私募的加入
《通知》明确,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业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可以独立开展或与其他机构联合开展市场化债转股项目。
早在今年初,七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实施中有关具体政策问题的通知》中就已明确了私募股权机构可以成为实施债转股的资金来源。北京一家中型私募股权基金经理坦言,当时业内设想的参与方式有私募机构可以与债转股实施机构合作,以发起设立专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形式,募集银行理财资金为优先级LP。不过,债券股的实施过程较为复杂,对于私募机构的风险识别和资金盘活能力提出较高的考验,未来参与方可能还是以大中型私募股权机构为主。
除了私募股权基金外,此次《通知》还鼓励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参与到市场化债转股当中,据了解,从公募基金产品上来说,部分指数基金、偏股基金以及债券型基金本就已围绕债转股领域进行投资布局。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副总监认为,公募基金投资债转股企业标的存在一定投资价值,因为债转股对公司改善资本机构、降低财务成本、化解财务风险具有现实意义,若通过债转股成功实现降低企业杠杆率,首先会反映在企业的基本面上,进而资本市场也会存在机会给出正面反馈。
(文章来源:城市金融报)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