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金融债、股东增资、同业拆借“多管齐下”,金融租赁公司今年打响了补充资金的“战役”。
特别是金融债,由于成本低,与租赁业务周期匹配度较高,往往受到金租公司的青睐,年内已为金租公司补充“弹药”600多亿元。
而在这背后则是,老牌银行系金租公司不断开疆拓土,同时“新军”不断涌现,城商行、农商行近几年也在涌入这个行业。
青睐金融债
10月25日,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简称“工银租赁”)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2018年第一期金融债券,本期发行规模为40亿元,期限三年,该期债券信用级别及公司主体信用级别均为AAA级。根据募集说明书,该债券募集资金将用于补充公司中长期资金来源,优化公司资产负债结构,降低公司流动性风险。
华夏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简称“华夏金租”)也在同天面向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2018年第一期金融债券,本期发行规模为25亿元,期限3年。和工银金融租赁类似,华夏金租发行债券募集资金也将用于补充公司中长期资金来源,用于配置低风险优质租赁项目,优化公司资产负债结构。
年内发行金融债的不仅上述两家金租公司。据数据显示,已有14家金租公司合计完成684亿元金融债发行,较去年同期增长39%,发行规模相当于去年同期的1.39倍。“金租公司热衷发行金融债主要是考虑期限匹配的问题,因为金融债的期限通常为3~5年,相较于银行贷款,金融债与金租业务周期匹配度较高。”一位金租公司董秘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
从发行成本来看,截至10月底金租公司发行的金融债平均成本约为4.98%,去年的成本约为4.92%,两年相比维持在相近的水平上。西藏金融租赁公司7月31日发行的“18西藏租赁债01”票面利率是最高的,为5.8%;而上述工银租赁发行的“18工银租赁债01”票面利率最低,才4.08%,究其原因,西藏金融租赁评级是AA+,是全部发行主体里面最低的,其余发债主体评级均为AAA;而工银租赁是国内综合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金融租赁公司,有着一定的融资成本优势。
除了发债外,金融租赁公司融资渠道还有银行间同业拆借及股东增资补充资本金等。10月22日,12家机构加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系统,其中福建海西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浙江稠州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于9月完成入市交易相关准备工作,即日起可参与同业拆借交易。截至目前,获准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金融租赁公司已有54家。
此外,已有11家金租公司通过股东增资、上市等方式融资,分别是工银租赁增资至180亿;交银航空航运金融租赁、兴业金融租赁、华夏金融租赁分别增资70亿元、20亿元、30亿元等等,11家合计增加股本近320亿元并完成注册资本变更,去年全年增量仅为123.27亿元。
一位融资租赁公司副总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股东增资、银行授信、银行间同业拆借、发债等几种融资方式比较起来,股东增资的成本最低,银行授信和发债成本在5%左右,同业拆借要比以上都要高一些。
老牌与新军
目前全国共开业69家金融租赁公司,银行系金租公司将近50家,占比约为70%。截至2018年上半年,资产规模进入千亿俱乐部的金租公司“清一色”是银行系,分别是工银租赁、交银租赁、国银金租、民生金租、招银金租、建信金租、兴业金租。其中,工银租赁的总资产规模居于行业首位,已达3416.90亿元,交银租赁、国银金租、民生金租、招银租赁、建信金租5家公司的资产规模分别为2185.65亿元、2099.82亿元、1754.62亿元、1720.47亿元、1511.75亿元,兴业金租则以1363.19亿元排在“千亿俱乐部”最后一名。
然而,在净利润方面表现却参差不齐。工银金租、交银金租、国银金租、招银金租4家公司2018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14.51亿元、13.52亿元、11.18亿元与11.01亿元。交银金租和招银金租净利润分别增长15.77%和12.20%,但是工银金租、国银金租和兴业金租却在下滑,分别了下滑10.38%、13.60%和14.85%。
究其原因,毕马威分析称虽然金融租赁行业盈利能力整体上升,但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租赁行业的盈利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同时受到金融监管趋严、宏观经济下行等因素的影响。
与老牌金租相对的另一番景象是新军不断涌现,如2017年成立的金融租赁公司有10家。从2018年新成立的各家金租公司的上半年业绩来看,苏银金租的表现抢眼,成立三年资产规模突破300亿,挤进了金租公司排位的前十五名,净利润同比增长46%。
其它金租新军表现亮眼的也有近十家,去年才成立的四家金租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