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多边开发银行在绿色金融中潜力巨大

发布时间:2018-12-03 09:44:15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在绿色金融发展进程中,多边开发银行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全球六大多边开发银行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融资在2017年达到352亿美元,同比增长28%,创下近7年高位。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合作负责人Mathias Lund Larsen与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多边开发银行在稳定性、优惠性及撬动私人资本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多边开发银行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潜力巨大。

  吸引绿色资本优势凸显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越来越多的资本正通过多边开发银行进入绿色领域。在您看来多边开发银行作为桥梁具有哪些特点?

  Mathias Lund Larsen:多边开发银行在吸引资本进入绿色领域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这表现在它的五个特点上:一是长期性和稳定性。多边开发银行的平均贷款期限为20-30年,他们对项目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在项目与行业层面和地域层面都可以提供稳定的投资。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就长期致力于通过清洁空气倡议来改善亚洲城市空气质量。

  二是反周期性。多边开发银行通常有能力在其他投资者不愿投资的领域进行战略性投资。比如,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多边开发银行扩大了气候融资的规模,弥补了许多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国家预算削减。

  三是优惠性。多边开发银行能够以各种形式提供优惠,包括向战略领域提供混合融资。亚洲开发银行的绿色金融优惠条款和美洲开发银行的绿色信贷额度提升都是这方面的典例,二者都希望通过优惠条件提高绿色项目的可融资性。

  四是专有技术和技术援助。多边开发银行有能力提供专有技术和技术援助:无论是就具体项目还是就整个国家或地区而言,规模大、投资经验丰富的多边开发银行拥有比其他投资者更全面的专业知识。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伙伴关系,进行税务诊断的例子就是这一特点很好的体现。

  五是撬动私人资本。通过金融政策支持和金融机制,多边开发银行可以降低机构和项目层面的认知风险,从而撬动更多私人资本。多边开发银行每投资1美元就能撬动2-5美元的私人资本投资,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公共气候资金在这一指标上的表现仅为0.34美元。

  吴琦:主要有四个方面特点:首先多边开发银行奉行多边主义,在跨国别、跨区域等绿色项目合作中,可以发挥协调人和融资者的多重作用,推动多边跨境的项目合作。其次多边开发银行在绿色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有丰富的经验,与项目所在国政府有密切的合作,甚至部分项目所在国政府会配套相应资金,有利于项目的快速落地实施。另外,多边开发银行融资渠道畅通,资金成本低、期限长、抗风险能力强,同时,多边开发银行通过市场化运作,除了资金支持,还会提供技术、担保增信等支持,对于寻求低成本、长久期资金的绿色环保项目是一大利好,有利于降低项目融资成本。最后多边开发银行大都以世界或区域主要经济体为主要成员,具有国际政府组织信用背书,而且可以为绿色环保领域提供集合资金、运用资金的投融资平台,有利于撬动和吸引各类社会资本的投入,进而构建绿色领域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弥补项目的资金缺口。

  加强“传统”与“新型”市场化合作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倡议者,也是新开发银行(NDB)的共同创始人。传统多边开发银行有哪些经验可供这两家新型多边开发银行借鉴?

  Mathias Lund Larsen:一方面,要重视传统多边开发银行在金融工具选择、项目种类开发等方面的深厚经验。AIIB和NDB可以通过合作向传统多边开发银行学习这方面的经验,提升自身的能力建设;也可以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联合开发诸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优化合作,降低项目风险。由于很多与绿色投资相关的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的公司手里,而像欧洲投资银行(EIB)等这样的多边开发银行与这些公司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所以AIIB和NDB与这些源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多边开发银行合作,有利于提高项目开发的效率。

  另一方面,AIIB和NDB在与其他多边开发银行合作时,还要注意不同多边开发银行提供的融资解决方案有重合。虽然各多边开发银行的地理位置和业务范围不同,但是由于方案重叠导致的低效率、不健康竞争屡见不鲜。多边开发银行间可以通过融资方案合并的方式来提高绿色投资的有效性。虽然多边开发银行在政策咨询、定价和融资方式方面的竞争有时并非是恶性的,但这样的现象阻碍着融资机制的优化。尽管融资解决方案需要因地制宜,但我认为,仍有一些可以相互替代的融资解决方案,例如当多边开发银行的不同融资解决方案存在很多重叠时,就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手段来提高融资效率,最终实现《釜山有效发展合作伙伴关系》规定的伙伴关系。

  吴琦:首先需要坚持奉行多边主义,一方面积极争取成员国的支持与信赖,通过多种渠道,动员发展成员国资金,为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与项目所在国政府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项目的落地实施。

  还需要坚持市场化原则,一方面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项目开发,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政策研究、担保增信、风险管控等措施,确保项目融资可行性,有效管控项目风险,实现项目可持续融资。

  信息共享是首要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通过多边开发银行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有哪些制约因素呢?需要注意什么?

  Mathias Lund Larsen:多边开发银行在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方面,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在绿色项目的选择上。由于市场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健全,政策对项目环境信息披露的强制性规约还不够成熟,很多绿色项目的信息不透明,绿色真实性还难以鉴别。这给多边开发银行,特别是亚洲区域以外对中国国情不够了解的多边开发银行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其次是绿色标准的问题。目前尚未形成国际通用的绿色统一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多边开发银行进行跨境投资和合作。而且即使是中国国内,各省份、各行业间的绿色标准也经常不一样,更何况有时同一地区同一行业的绿色标准也会逐年变化。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不仅是对多边开发银行的挑战,其实也是所有金融机构面临的共同难题。

  最后,中国的绿色项目还面临着开发专业性程度不够的现状,在技术、财务、法律、监管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都还须加强。这给项目风险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给多边开发银行进行投融资造成了一定困难。

  因此,建议多边开发银行在推动中国绿色金融时,第一要注重通过平台、标准和第三方评估提高信息的可用性和质量,加强与当地评估机构的合作,提高掌握项目信息的能力和投资决策有效性。第二要建立协调绿色金融流程和标准的国际对话机制,推动国际统一的绿色标准尽早建立。第三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性优势,帮助中国的绿色项目进行能力建设,包括尽职调查、人员培训、技术提升等方面,提高其项目开发能力,减少项目风险。

  吴琦:主要的制约因素有四个:一是国内外绿色金融标准的不统一,特别是绿色环保项目界定标准和认证机制尚未与国际接轨。二是我国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健全,多边开发银行对不属于政府监控范围的企业和项目的环保违规情况不了解,导致环境信息不对称。三是我国的绿色金融市场不完善,专业性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第三方评级评估机构的缺位已成为制约我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作为对“绿色”进行界定的主要载体,绿色指数的开发创新和投资应用也有待加强。四是由于绿色金融项目的社会公益属性,多边开发银行作为政府行政监管的有益补充,需要在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监管和服务作用。

  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中国经济时报:结合我国国情,对于多边开发银行进一步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有哪些建议?

  Mathias Lund Larsen:具体有八个方面的建议:一是重视撬动私人资本。多边开发银行可以在撬动私人资本为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可持续发展所需资金大部分都将由私营部门提供,而如同上文提到的,多边开发银行的动员率为2至5美元,拥有较高的资金杠杆能力。虽然一些多边开发银行已经在动员私人资本参与绿色投资上付出了较大努力,但跟绿色发展面临的资金缺口相比,这样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建议更多的多边开发银行参与进来,并将绿色作为所有业务的基础出发点,撬动更多私人资本进入。

  二是推广和发展绿色标准。鉴于多边开发银行在开发性金融等领域的权威特点,他们制定的绿色标准可能会对中国和全球的标准产生巨大影响。多边开发银行应该利用他们的权威,基于一定共识制定相关标准。如基于多边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开发俱乐部(MDB-IDFC)的《减缓气候变化融资追踪共同原则》,比较不同利益相关方对绿色金融的不同定义。这套标准可以应用于绿色债券、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等层面,也可应用于管理层面的绿色财务报告等当中。

  三是增强绿色金融方面的信息披露。通过公开透明和可比较的信息披露机制,可以更加清晰地表明多边开发银行在绿色领域的综合作用。目前,多边开发银行已经联合披露了他们的气候投资信息,但并未披露绿色投资情况。但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世界银行集团以及泛美开发银行集团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财经导报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 财经导报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