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这四家银行告诉你:争夺老年客户 可以这样放大招

发布时间:2018-11-23 09:53:45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一直以来,很多银行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获取年轻客群上,但这部分银行可能会忽略一个事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50岁及以上的消费者才是真正推动经济的群体。对银行而言,中老年客群贡献了大量产能,他们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2017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1.39%,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而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预计到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可达13万亿元。这些老年群体中的众多人经济状况较好,属于“有钱有闲”一族,对各种新鲜事物有非常高的了解意愿和消费欲望。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曾专门进行过调研,数据显示,由于50岁以上的人群占有着更大的财富量,有着更为复杂的金融需求,并且已经拥有足够的金融服务选择经验。通常他们对银行金融服务的使用频率是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如果银行能给中老年客群像现在给年轻客户一样的体验,银行的营销业务额很快会有35%的提升。

  面对潜力巨大的银色经济市场,无论是国有大行、股份行还是地方性银行,都已经将老年人客户群作为经营的重点,且很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建设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和上海银行,那么,它们都是怎么做的呢?本文我们将对这四家银行进行一下盘点。

  建设银行:不断探索 “金融+养老服务”新模式

  建行养老金融的特色是以金融为核心,通过打通养老基金管理、存房养老、长租公寓、养老服务等节点,布局了一条完整的养老产业链。并且还在不断创新,探索 “金融+养老服务”新模式,比如:

  第一,推出老年人专属金融产品。比如,2016年,厦门建行推出的“安心悠享”老年客户综合服务方案。该方案又被称作为“1+5+N”,即“一张龙卡,五大增值服务,N款精选产品”。“1”指的是集养老补贴资金发放、社区养老与老年人专享金融理财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市民养老服务龙卡”,这是载体。“5”指的是建行根据老年客户的需求特点,选出优质合作伙伴,共同为老年客户提供医疗保健、家政服务、法律咨询、旅游休闲、消费优惠五大类老年客户最需要的增值服务。“N”指的就是建行众多精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第二,拓展养老业务边界。在加速金融创新的同时,建设银行整合养老资源,搭建了统一的养老服务体系,探索以养老服务新模式,为老人提供全方位养老服务解决方案。

  比如,建设银行在上海推出的“存房+养老”业务,即房主主要是指房主委托建行旗下上海建信住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将房子进行出租服务,并一次性或分期获得房屋未来的长租收益。而建信住房则扮演“二房东”的角色,将房源进行出租、运营。

  “存房”期限可以是1年、3年、5年期,随客户的需求来改变,但是最长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按3年房屋租金计算,老人可一次性获得约20万元~50万元资金。以房养老变成了房屋租赁,对老年人及其子女来说更容易接受。

  目前,建设银行已布局江西、海南、福建、云南、广西等地。

  第三,构建养老金融生态圈。根据老年客户的衣食住行、娱游学购、生命周期、成长积累传承等需求,集成建设银行集团、第三方各类产品和服务资源,制定并提供满足客户金融需求和相关非金融需求的服务,为老年客户提供“衣、食、住、行、娱、医”等多方面的非金融服务。

  比如,今年8月,天津建行在天津滨海新区依托“安心养老服务平台” 推出“居家养老”服务。

  据了解,建设银行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是镶嵌于天津滨海新区政府“安心养老服务平台”的一个功能模块,为老人提供包括健康养生、医疗康复、生活服务、养老金融等一站式服务,进而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培养养老产业集群。

  兴业银行:养老金融是兴业银行的“七大核心业务”之一

  从2012年推出国内首个养老金融服务方案“安愉人生”开始,养老金融逐渐成为兴业银行的“七大核心业务”之一,目前已形成集“产品定制、健康管理、法律顾问、财产保障”四项专属服务于一体的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兴业银行之所以,在养老金融业务方面取得成功,主要做法在于:

  第一,加速金融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适应老年客群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和偏好,为老年客户提供专属理财、信用贷款、便利结算等差异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比如,为老年人客群开发设计的“安愉人生”专属理财服务,在确保安全稳健的前提下取得一定收益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财经导报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 财经导报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