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贷款达1.2万亿元,同比多处置2300多亿元,其中,利用拨备核销达到7000多亿元,同比多核销1900多亿元。目前,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仍然控制在2%以内,应该说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国新办介绍银行业和保险业服务民营、小微企业有关情况时透露。
随着上市银行三季度业绩报告的相继披露,《金融时报》记者通过梳理发现,在今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业绩普涨的同时,备受业内关注的资产质量也在持续改善。值得关注的是,通过第三方催收、债务重组、核销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银行不良贷款的主动出清正在加速。
银行业资产质量持续改善
作为银行业整体风向标,截至三季度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率较去年末均有改善。其中,工商银行不良率为1.53%,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农业银行不良率为1.60%,较上年末下降0.21个百分点;中国银行不良率为1.43%,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建设银行不良率为1.47%,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而股份制银行的表现则具有差异,大部分股份行不良率持续改善甚至较大幅度改善,也有部分股份行资产质量表现承压。针对部分银行不良率回升,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银行实际资产质量优于数据表现,不良率的暂时反弹主要是受到不良率认定标准趋严的影响。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将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计入不良贷款,这一举措直接推动部分原先计入关注类贷款的逾期贷款归类至不良贷款。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商业银行贯彻监管思路,主动暴露真实不良,降低偏离度,也会在数据上表现为不良率的暂时升高,随着对不良处置力度的加大,银行资产质量或将持续向好。
实际上,业内对于部分银行不良率出现短暂反弹并未表现出过度担忧,原因在于,一方面,正如王兆星所说,我国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仍然控制在2%以内,保持在比较稳定、较低的水平,行业风险整体可控;另一方面,银行业盈利能力在增强,偏离度在降低,商业银行都在有意识地收紧展期,主动出清不良贷款。
“开足马力”加速出清不良贷款
人民银行公布的2018年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今年1月至9月,银行贷款核销规模合计6455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值为4775亿元,今年同比增幅达35%,这意味着,我国银行业出清不良资产开始加速。
专家对此分析认为,贷款核销本质上还是不良贷款,只是把这笔不良贷款作为损失抵减利润,使银行从账面上清理掉不良贷款,减少压力,降低不良率水平,这成为贷款核销规模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不良资产日益暴露的情形下,我国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处置也在进一步发力,贷款核销便是其中重要的处置手段之一。而监管部门也鼓励银行进行核销,剥离不良资产,减轻压力,轻装前行。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贷款核销之外,今年以来,银行业在不良资产的清收和处置上也是动作频频,例如,工商银行2018年上半年累计清收处置不良贷款1077亿元,同比多处置166亿元;中行则采取了现金清收、重整重组、批量转让、核销等手段处置不良资产,2018年上半年,中行境内机构全口径化解不良资产同比增加17.75亿元。
在股份制银行方面,招商银行运用多种途径化解风险资产,2018年上半年共处置不良贷款181.87亿元,其中,常规核销84.99亿元,清收61.64亿元,不良资产证券化15.23亿元,通过重组、抵债、减免等其他方式处置20.01亿元,截至三季度末,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比率双降。
“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增强风险防控能力,防止多领域交叉风险的发生和传染。严格执行信贷政策,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以及贷后管理等操作环节健全管理,优化流程,堵住‘疏漏’。同时,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综合运用现金清收、重组重整、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处置风险资产。此外,需要尽快建设完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对潜在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化解。”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银行业化解风险取得新进展
“今年以来,银保监会继续针对影子银行等重点领域加强监管,整治市场乱象。应该说,金融体系自我循环、内部自我空转和套利、银行资金脱实向虚等问题得到了进一步遏制。同时,督促银行综合运用现金清收、批量转让、资产证券化、债转股、损失核销等多种手段,来加大处置不良资产的力度。”王兆星强调,我国银行业化解风险取得了新的进展。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不良资产在线转让模式的逐渐兴起,近期有不少银行将不良债权资产在地方产权交易所、金融资产交易所平台进行挂牌转让,例如,农业银行、中信银行、工商银行、内蒙古银行等。
与此同时,Wind数据显示,自启动试点以来,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仅发行376亿元,今年上半年发行规模同比下降13.63%,试点两年,发行规模不足总额度的八成,其中,首批试点的6家银行仍然是发行的主力军。
为何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恒丰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杨芮对此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大多数不良资产难以产生可预测且稳定的现金流,这一特征与ABS产品的运行模式相悖;二是目前商业银行发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综合成本较高。
“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资产处置效率、降低不良资产处置成本、促进资产流动性,还可以通过将不良债权转化为可流通的有价证券,将潜在风险分担给愿意承担的投资者,在降低银行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结构的同时,拓宽了银行融资渠道,丰富了市场投资品种。”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强调,资产证券化是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
(文章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