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稻”之争再起波澜,截然不同的两份判决让“稻香村”这个老字号再次引发关注。(原标题:南北“稻”之争:北稻曾获得授权使用“稻香村”商标)
10月12日,江苏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北稻”)侵害了苏州稻香村食品公司(下称“苏稻”)的商标专用权,要求败诉方北京稻香村立即停止在糕点上使用“稻香村”文字标识,并赔偿苏州稻香村115万元。
而就在一个月前,北稻在北京起诉苏稻侵犯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要求苏稻停止在其生产销售的糕点、粽子、月饼等商品上使用“稻香村”文字标识,并赔偿北稻经济损失3000万元。
苏稻在苏州法院赢了,北稻在北京法院赢了。这是怎么回事?
始于“南店北开”?
“稻香村”这个名字取自《红楼梦》中“柴门临水稻花香”,是中国最知名的糕点老字号品牌之一,被誉为“糕点泰斗,饼艺至尊”。
据公开资料显示,苏稻成立于清代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而北稻则始于清代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业内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惊叹江南美食,赞叹“食中隽品,美味不可多得”并御题匾额,名扬天下,一大波美食随后北上,稻香村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加之清末民初时期,“南店北开”之风日盛,越来越多南方风味的食品铺在京城及周边地区兴起。与所有的手工技艺一样,稻香村的传承也是“师傅带徒弟”,故稻香村的传承人众多。
据史料记载,仅在清末民初,除了北京的稻香春、桂香村,还有明记、何记、森记稻香村,以及保定大慈阁糕点、石家庄稻香村、太原老乡村等糕点品牌。1912年5月,鲁迅先生来到北京,寓居当时的宣武区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这里离观音寺稻香村仅有两三里路。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13年到1915年期间,短短两年多时间,鲁迅先生有记载的到北京稻香村购物就有15次。
不仅是鲁迅,不少文化名人都是稻香村的铁杆粉丝。作家冰心就经常到北京稻香村购物。冰心在散文中这样描述稻香村的招牌点心:有一天,我们同到城里去看望我父亲,我让他上街去给孩子买“萨其玛”(一种点心),孩子不会说萨其玛,一般只说“马”。还有我要送我父亲一件双丝葛的夹袍面子。他到了“稻香村”点心店和“东升祥”布店,这两件东西的名字都说不出来。亏得那两间店铺的售货员,和我家都熟,打电话来问。
北稻曾获得授权使用“稻香村”商标
苏稻在声明中称,苏州稻香村才是稻香村品牌的真正源头和创立者,是稻香村品牌的率先使用者,稻香村创始于公元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的苏州,并于民国时期注册了“禾”商标。
关于北稻的历史有两种说法。按照其官网所述,北稻诞生于光绪年间,公元1895年。当时,南京人郭玉生在北京前门观音寺创建“稻香村南货店”,是京城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第一家店,后来因多种原因于1926年关张,但稻香村在北京开创的南味食品派系传承下来,1984年,这个派系的第五代传人刘振英筹建了北京稻香村。
苏稻向法院提交的另一种说法是,1984年刘振英创立的北京稻香村和清末民初的北京“稻香村南货店”没有任何传承关系。因为“稻香村南货店”关张时,刘振英才5岁,不可能在那里工作,其传承人、技艺等都不存在传承关系,完全是一家“新店”。这一点经常被苏稻用来反驳北稻。
虽然一“村”两姓,但在2005年之前,两家稻香村的市场并无太多交叉,苏稻主要在南方市场,而北稻则深耕北京,两家相安无事。
“我们最初对名称起源和品牌没有那么狭隘,我们的初衷是把这个牌子做出来!” 苏稻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刘志勇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两家公司还曾有过一段合作的岁月。为了能在“糕点”类别上使用“稻香村”标识,北稻还从苏稻获得过授权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