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货基规模增长超万亿元,占据公募基金规模增量总额的71.4%。
尽管2018年货基遭遇了最严监管,但在市场整体环境欠佳背景下,货基仍以绝对流量优势成为2018年最大的“流量王”。业内人士表示,2018年货基规模的主要增量主要来自机构认购,而并非个人。
货基规模不降反升
2017年年底,货基迎来最严监管,18项规定相继出炉,重点均指向严禁以货基冲规模。相关细则主要包括,货基不得进行任何宣传来扩大规模,包括在公开朋友圈或者个别微信推介。同时,货基严禁冲规模,尤其是规模超风险准备金200倍的公司。
截至2018年底,货基步履蹒跚地走过最严监管第一年。这一年,货基已不再纳入基金公司的规模排名,也因货币边际宽松一度面临规模、收益率双降的困局。但出乎意料的是,基金业协会最新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8年货基整体规模不降反升,仍然是公募基金规模增长的绝对主力。
据基金业协会近日发布的《资产管理业务统计快报(2018年年底)》显示,公募基金管理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约13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1.4万亿元。同时,据数据,截至2018年底,货币规模达8.15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超1万亿元,增幅高达14%。尽管在规模受严格控制情况下,2018年的货基规模增长量仍占据公募基金规模增长总量的71.4%,具备绝对流量优势。
其中,不少基金公司的货基规模甚至实现超1000亿元的增长幅度。据数据统计,2018年有8家基金公司货基规模增长接近甚至超过1000亿元,实现了巨量增长。
这8家基金公司分别是建信、南方、广发、汇添富、国泰、博时、华安和中欧,其2018年货基增长幅度均在920亿元以上。其中,前4家基金公司的货基规模增幅均在1000亿元以上,分别达1549.74亿元、1208.45亿元、1186.96亿元和1109.42亿元。
货基成机构资金“避风港”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报告认为,今年权益市场继续下探,市场风险偏好下移,资金依然流向风险低的货基和债基。而机构资金成为此轮货基规模增长的主要原因。
北京某公募固收投资基金经理也表示,2018年货基规模增长的资金来源中,主要来源是银行、保险、财务公司等机构资金。对于机构而言,相较债基,货基主要有几方面优势:一是全年收益较高,且流动性更佳;二是使用摊余成本法,净值波动较小;三是基金分红能享受免税,免税后折合的收益率也能达到4%以上。
据发现,机构大量认购货基是在2018年三季度,三季度货基规模出现明显增长。 据数据统计,2018年三季度货基规模增加4851亿元至8.92万亿元,占全部基金比重继续攀升,高达67.46%。
上述研报表示,不同以往的是,三季度货基主要规模增长并非来自散户认购,而是来自机构。一方面部分机构资金从权益市场转移,另一方面货基在市场利率下行时相对收益提升,对机构的吸引力更强。同时,在市场利率变化时,短融和同业存单利率变化最快,货基由于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其波动率明显小于债券品种。此外,银行理财由于老产品仍旧存在资金池管理,且部分投资组合中包含不少估值调整较慢的非标产品,这类产品的利率调整更为滞后。因此,三季度主要投资短期债券的机构会更偏好货基。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网)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