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太空之年“将至 资本押注商业航天赛道

发布时间:2018-12-20 11:54:26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

  2019年或为“太空之年”,摩根士丹利日前发布研报称。

  据卫星及相关行业市场研究咨询服务商NSR(北方天空研究)预测,未来10年,全球卫星订单将达到1955颗,发射数达到2356颗。

  技术实力越来越强的中国,也正在开发商业航空的市场。过去,我国的航天技术一直在体制内发展,靠的是国家和军队的牵引,大部分的需求来自于大卫星这种大型的国家任务的需求。

  而进入2015年、2016年,整个商业航天、商业卫星的需求呈现一种爆发式增长的态势,随着商业太空项目加速启动和落地,以及新需求的诞生,“微小卫星”逐渐进入到资本的视线里。

  微小卫星的生态链

  曾经在“朱雀一号”发射任务中,和蓝箭公司合作的微纳星空就是一家研发制造“微小卫星”的民营卫星企业。“微纳星空类似于卫星制造领域的华为和中兴,专注于硬件设备制造。”微纳星空创始人高恩宇说。

  这位“80后”创始人从上学开始就一直在读航空航天专业,2010年博士毕业后进入体制内的航天企业,2017年,高恩宇告别体制,北京微纳星空航天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目前,微纳星空正在进行9颗卫星的研制,量级从10公斤、50公斤、100公斤,一直到200公斤不等。

  对大多数人来说,“微小卫星”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国际航天学术上,1公斤以下的卫星叫皮卫星;1公斤-10公斤的卫星叫纳卫星;10公斤-100公斤的卫星叫微卫星;100公斤以上1吨以下的就俗称小卫星;1吨以上通常叫做大卫星。

  高恩宇介绍,我国初创民营卫星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制造商,以生产、设计、研发、制造为主。一类是运营商,购买卫星产品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一些运营公司也具备一定的卫星抓总研制能力。这两类公司目前在国内大概有十几家,成立时间普遍在两三年之内,都是非常新的创新创业型公司。

  微纳星空是目前专注于卫星平台产品制造的公司,暂不涉及到卫星的运营领域,专注于制造。

  低价不是唯一竞争力

  近年来,国内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其中有以星际荣耀、蓝箭空间、九州云箭、灵动飞天等为代表民营火箭公司,也有以天仪研究院、银河航天、长光卫星、微纳星空等卫星研发与制造公司。

  民营商业航天公司能够迅速发展起来,对于“低价是商业航天核心竞争力”的说法,高恩宇认为,低价肯定是一种竞争力,但航天向来都是以高可靠性为标准,首先是物美,然后才是价廉,用得住、性价比高是关键:“你得造得出来,在天上得经久耐用,同时成本要低。”

  他坦言,核心竞争力还是人才和技术。航天不像其他行业,资金到位了可以在社会上招募大量的人才,这个领域的人才原先都集中在体制内,他们所积累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是最宝贵的。

  航天是个上不封顶的行业。美国航天基金会预计,到2020年,全球航天产业市场总额将达到485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估计,2040年太空经济价值将超过1万亿美元。

  在真正的大机会爆发之前,更要沉得住气,静下心来把技术基础搞好。“我们跟投资人共同设定了目标,要做民营商业航天领域的技术领先者。”高恩宇说。

  微纳星空的目标是,逐步提高卫星内部的产品和零部件的自主化率,卫星的等级和量级也要上一个台阶:“2018年实现了卫星产品的首飞,2019年要实现50公斤以上的卫星首飞,2020年是200公斤的卫星首飞。”

  资本加大押注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日前在给投资者的一份报告中写道:“我们预计行业、技术里程碑和资本积累将在2019年开始上涨,资本市场将加大押注(商业太空项目)。”

  据CB Insight统计,截至2017年,本世纪太空相关的初创和巨头公司已吸引超过130亿美元投资,仅2015年就有50多家风投公司涌入太空领域,当年的投资规模超过过去15年总和。2017年,全球约有39亿美元私人投资资金进入民营太空企业,而2016年仅不足30亿美元。

  和全球的趋势类似,中国的商业航天从2015年开始起步,2015年、2016年基本上比较平淡,2017年之后开始有比较大的增长,高恩宇预测2019年会持续增长,到2020年左右可能会迎来一个爆发期。

  “募资难”的大环境里,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却备受资本关注,经纬中国、安芙兰资本等知名基金都已开始布局。截至2018年11月,蓝箭航天、零壹空间分别累计获得超过8亿人民币融资,星际荣耀获得超过6亿人民币融资,星途探索、九州云箭、灵动飞天等企业也陆续获得融资。

  而对于资本扎堆的情况,“升空卫星的数量其实不多,但由于融资次数比较多之后,公司的估值过高,我认为严重偏离了公司的价值。”安芙兰资本管理合伙人谈文舒说道。

  2018年,微纳星空也完成了亿元规模的A轮融资。

  安芙兰资本也是微纳星空的资方之一,谈文舒认为,现在商业航天正处于爆发拐点的前夜,在军事、民间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将会迅速成长为一个千亿规模的市场。微纳星空的专业团队都出自航天系统,是研发制作大卫星能力最强的一家企业。卫星企业不能仅仅追求卫星升空的数量,还得看卫星的质量。大卫星和小卫星的技术难度差别还是不小。微纳星空之前有大卫星的经验,现在也在不断在大卫星产品的方向上努力。

  资金很重要。高恩宇坦言,卫星是个硬科技行业,技术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积累,这同时也是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壁垒。而投资机构进入这个赛道的时候都有准备,陪着公司打好基础,稳步成长。2022年、2023年中国可能会出现第一批拥有上市能力的航天公司。

  长远来看,10-15年后,人类可能就能随意的去外太空旅游了。探月、小行星采矿,甚至载人火星登陆和移民,这些现在看好像是天方夜谭,但就像当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过200年、300年再回看,都是现在打的基础。

  “商业航天是个伟大的行业,能将个人的理想、国家的意志和人类未来共同的命运完美结合。”高恩宇补充道。

(文章来源:投中网)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财经导报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 财经导报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