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困惑和信心 在去杠杆中建构安全感

发布时间:2018-12-03 09:43:51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2018年,我们的财富账单多少有些令人失望。资本市场跌宕起伏,股民们的账上市值自然难看;专业的机构投资者虽有投资技能在身,无奈,A股、港股、美股,汇市、期市、大宗商品市场,又有谁能独善其身?

  过去两年,被互联网金融骤然抬升的杠杆,撑起了狂热的资产幻想,积累了巨大的风险。于是,2018年,坚决的去杠杆政策耐心地拆去金融地雷的引线。去杠杆,无论对个人还是企业,都是为了更好地建构安全感。这是金融监管持续发力的一年,同时也为未来的无限潜力埋下重要的伏笔。

  银行理财不再保本,“宝宝”的拐点也要来了

  居民去杠杆的一个直接表现是,告别高风险资产,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但是,2018年,《资管新规》意见稿正式执行,存量规模超过20万亿元的银行理财悄然生变。保本理财逐步退出市场,净值型理财和结构性存款出现大幅增长,理财子公司则在加速建立。

  下半年,业界翘首以盼的银行“理财新规”顺利落地。这也是“一行两会”为《资管新规》颁布的配套细则。如今,银行理财产品的起售门槛不再是5万,而是1万元;公募基金产品可以投资二级证券基金……

  但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风险。由于刚兑打破,银行理财产品不再是大家眼中100%安全的理财产品了。以各种“宝宝产品”为代表的货币基金总还好吧?他们随用随取,不用的时候还能享受超过3%的7日年化收益率。但下半年以来,在资金面整体较为宽松的大背景下,货币市场利率中枢下降,带动货币基金收益率继续回落。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11月28日,四季度以来纳入统计的647只货币市场基金(份额分开计算)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均值为2.77%,较三季度的3.34%进一步下滑。

  来自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货币基金规模为8.26万亿元,而在8月底这一数据为8.95万亿元。这或许只是个开始,货币基金规模拐点似已初露端倪。

  债券基金成了发行主力,无风险债券最让人爱

  随着《资管新规》的逐步推进,《理财新规》与《银行理财子公司新规》先后出台,包含四大行在内的约20家银行已陆续宣布设立理财子公司。公募基金行业将因此承压,首当其冲的显然是货币基金。

  此外,今年7月1日开始,货币基金快速提现额度调整为每日1万元,一些高净值人群或是短期大规模使用资金者,只能从货币基金中退出部分资金而另想办法。

  不过还好,公募基金的规模也不能全靠货币基金来支撑。一向不被重视的债基以及债券ETF品种,因债市的走稳表现尤其亮眼。2018年最后一个月,债券基金简直成了基金发行市场上的绝对主力。近一个月成立的基金中,半数以上都是债券基金。

  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11月16日,债券基金今年来平均净值增长率达4.28%,远超同期股票型、混合型QDII、FOF及货币基金收益率。宏观基本面利好债市,在低增长、紧信用、宽货币的背景下,无风险债券颇受机构投资者青睐。

  金融监管持续发力,A股进入投资最好时

  2018年,又是金融行业监管持续发力的一年。早在3月初,金融监管机构已率先改革。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在今年春天统一挂上了一块新牌子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财经导报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 财经导报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