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公布10月份新增贷款腰斩令市场大跌眼镜。在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工具释放流动性和出台各种激励支持信贷供给后,数据并没有显示回暖而是下降超预期。
而在银保监会11月19日发布的三季度银行业监管指标数据中,银行正常贷款指标数据却未见明显收缩。相比信贷规模而言,商业银行年内持续3个季度不良上升的趋势更令市场关注。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此前一轮“去杠杆”和“降杠杆”的政策中,一些企业新一轮的融资受限,而债务到期难偿引发流动性风险,使得贷款风险集中暴露。
“一家大企业资金出现问题后,可能会引起整个产业链的资金流。一旦企业压款,上游原料采购款和下游货款均会受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链问题可能更加明显,很容易反映在银行贷款不良上。”一家国有大行人士称。
坏账抬头
11月19日,银保监会在三季度银行业指标数据披露中,整个银行业金融本外币资产规模264万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国有大行资产占比37.2%,股份行资产占比17.3%。
数据显示,在银行业的贷款结构中,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长较快。截至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的余额均为33万亿元,前三季度增长了2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三季度的增速为19.8%,达到了年内最高值,较去年末的15.1%也有一定增幅。
值得关注的是,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达到了2.03万亿元,较年初1.71万亿元增长0.32万亿元,增幅为18.7%。不良贷款率为1.87%,已经连续3个季度持续上升。
此外,银行关注类贷款的规模较为稳定。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正常贷款余额106.5万亿元,规模平稳增长。关注类贷款规模3.5万亿元,较年初的3.41万亿元微增。
近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对外称,银行业在前三季度已经加大了不良的处置力度,共处置不良贷款达到1.2万亿元,同比多处置2300多亿元。其中利用拨备核销达到了7000多亿元,同比多核销了1900多亿元。
上述国有大行人士称,在加大坏账核销的同时,商业银行的不良率仍在上升,银行资产质量的压力还是比较大。“国有大行和一些股份行的坏账稍微要好一点,银行根据政策已经做了一些债转股的安排,但是中小银行的压力要大一些。”
暂时性坏账?
“很多银行坏账并不是企业的经营不行了,而是融不到资了,也就是暂时性的坏账。”上述国有大行人士称。
他认为,由于银行机构响应企业“去杠杆”和“降杠杆”的政策要求,在新增信贷上有所收紧,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融资。企业则有存量债务到期要偿还,可能一时会出现资金上的困难。“这是整个市场环境造成的,不是企业经营不好,也不是企业不愿意还贷款。”
记者了解到,该类债务违约的情况在市场上已不鲜见,很多上市公司也时常为到期债务发愁,考验的是企业的融资能力。
“从效果上来看,其实这次的市场环境也是一次大淘汰。此前一些僵尸企业和不景气的企业就是依靠银行的贷款循环来维持,而银行收紧贷款后,大部分企业的日子是不好过了,但好企业的日子还是比差企业的日子好过一些。”一家券商银行分析师称,这或许能够促进银行暴露不良,让银行真实的资产质量显现出来。
该分析师认为,监管层已经要求商业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并在信贷执行上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有更多倾斜。“资金的投放会缓解企业流动性问题,银行的不良率也会有所企稳。”
央行11月21日发文,要求金融部门合力规划信贷投放的节奏和力度,其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态势可能会有所缓解。央行行长易纲称,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切实贯彻落实好精准调控和信贷政策要求,大力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金融机构要深入领会政策意图,用好、用足这些正向激励措施,进一步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并保持其商业可持续性。
交行在11月20日发布的报告中预测,银行业年内的不良率将在1.9%以内。虽然不良贷款率仍有小幅增加,但不良贷款绝对规模增加幅度明显缩小,且拨备余额和拨备覆盖率继续提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特征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资产质量仍处于稳定状态。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