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的收缩在10月份的金融数据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当月新增贷款环比腰斩,社融规模增加量且创2016年7月来新低,M2和M1增速也尚在低位徘徊。10月金融数据的低迷,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下滑,在金融方面的表现为企业融资需求降低,或者企业还款去杠杆的意愿升高,而不是去扩大投资;二是金融机构资产扩张进入审慎状态,潜在坏账增多,机构对进一步的融资进行控制,尤其是对前期违约或者杠杆过高的企业的融资不得不进行一定的限制;三是房地产成交低迷,房价出现下行预期,行政调控政策更加严厉,导致居民长期贷款下降幅度较大;比如2016年10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4891亿元,而今年10月只有3千多亿。房地产产业链长,对信用的作用力度很强,比如对于建材、家电、家具和汽车等等行业需求的收缩效应非常明显。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存款是由贷款创造的,贷款增速下降,必然伴随的是存款增速的下降,而这又进一步制约下一阶段的信用创造。10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176.48万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4个和1个百分点。10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3535亿元,同比少增7026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3347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6004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581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5296亿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财政性存款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的增加,则10月份金融机构的存款总额是减少的。
10月份存款减少的结构也非常重要,创造经济价值的两大部门:住户部门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均大幅减少,尤其是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达6000亿元以上,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m1和m2的增速都如此之低了。以上数据可以这样表述,10月的信用市场出现崩溃现象,可能是出现在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严重的错配。商业银行长期的信用机制和考核制度导致了对于实体企业的融资出现偏差,民企尽管资金需求高,但是由于经营不善,扩展过猛,出现项目的失败,或者违约,银行贷款风险偏好提升,贷款意愿不强,更重要的是民企的融资意愿也可能在降低。这是一个时间序列上前后强化;空间序列上,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相互加强的过程:企业出现风险后,金融机构收缩信用,而这又进一步导致企业风险放大,金融机构收缩信用的力度更猛,如此一波强似一波,直到10月份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个链条中,本质上是各参与方的信心危机。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央行今年已经三次降准,释放基础货币超过2万亿元,在如此强劲的货币支持之下,最终信用的扩张却出现顺周期的情况,表明经济内部创造信用的能力严重不足,显然不利于经济在下行中的企稳。
不过,好在高层已经认识到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全面的融资错配,消除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歧视,这种情况未来将出现改观。不过笔者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应该是财政介入,对于信用的扩张提供财政补贴,比如对于民营企业的贷款贴息政策必须尽快推出,以对冲由于融资错配所产生的信用收缩对经济的下拉作用。
(文章来源:投资快报)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