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家族办公室与家族财富的三体循环

发布时间:2018-11-09 18:04:27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近年来,由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人们对于财富投资、管理的认知显得越发重要,尤其是拥有着巨额财富的家族,但大部分家族对家族办公室的定位却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由于各类型家族办公室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基于财富流的组织结构方面,需要家族有更全面的认知和理解。很多家族将家族办公室的实际运营功能定义在理财或财富投资上,甚至片面地认为家族办公室就只是一个家族基金,这种认识是较局限、较狭隘的,也说明虽然家族对于财富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对于财富与家族的关系、家族财富的生态模式仍缺乏足够的认识。

  家族办公室管理着家族财富的三大生态系统。下面笔者将就全业型家族办公室在财富流结构中的财富循环系统进行说明:

  原生体循环系统

  家族最早期的财富一定是来源于家族企业,所以企业是家族不可动摇的基石。家族攫取的第一桶金正是企业盈利所得,所以家族企业作为家族财富的根据地,为家族进化提供源动力。

  为了实现财富原生系统中家族利益的扩大化,家族通过董事会等进行管理或控制强化,目的是保证家族财富利润流向的稳定及增加。

  原生体循环的特点是周期短,通过企业管理等行为就可以执行。通常情况下,家族一代对此更为青睐和认可,不仅因为家族一代是企业的创造者,更熟悉且能理解企业行为,更主要的原因是,这是家族与企业最紧密、最直接的联系,也是最容易立竿见影见到实效的通道。

  原生体循环对于家族一代来说并不陌生,长期的经验和自身特质代表了其在企业管理方面的长袖善舞。但对于预备接班的家族二代来说,这种方式却颇为困难。二代限于自身经验,大都较为排斥直接进行原生体循环内的接班。

  现今,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影响及市场的变化,让单纯的企业运营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和瓶颈,所以还需要其他财富循环系统的补充和支持。

  内生体循环系统

  同样,基于家族企业的体内循环系统,还有另外一种系统,我们称之为内生循环系统。其属于资本投资,有鉴于其所需的专业知识,家族往往采用两种方式组建:

  企业投资部。鉴于家族财富与企业资产的隔离区别,企业投资应视为企业经营行为,而非家族直属行为,企业投资部所动用资产并非家族名下而是企业所属,因此其直属于企业而非家族。部分较快完成自身企投身份转型的家族一代,已经将此纳入企业原生体系统,进行一体化管理。

  家族母基金。由于家族母基金在投资方向和手法的广业性,所以在此分类下,往往将家族母基金的对外投资属性剥离后来讨论。严格来说,家族母基金虽然也进行市场化投资,但基于其家族属性,更多的会优先关注家族企业(集团)本身相关的方向。

  一般而言,内生体投资专注在家族企业(集团)自身。除了针对上下游产业的并购,也会进行一些跨界多元化产业的并购,以家族资本辅助企业进行发展扩张,推动家族企业的发展。在实际操作中,企业投资部与家族母基金往往会联合一些市场资本共同执行并购行动。

  对于大部分家族二代来说,这是个偏好的切入点。不同于一代的原始起家,二代在接班初期面临的局面颇为庞杂,基于种种实际情况,二代传承以资本入局是相对平和的一种传承过渡,这样切入符合家族二代的行为特点和自身优势。

  通过资本辅助的扩张,不但弥补了一代在单纯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单薄,同时也帮助二代快速形成对家族企业的全局认知,避免后期接班时的盲目。不仅如此,二代接班时人设及背景管理急需的设定完全可以通过内生体循环来完成构建。

  有鉴于此,不少代际接班时,二代会以此作为接班的第一计划选择。

  总结下来,体内投资的优势在于:

  ◆动用了资本的力量,能使家族企业迅速发展。

  ◆并购(投资)基本面优良,对项目的控制度、收益等把控度极佳。

  ◆不仅能在并购中获益,同时对于企业估值等都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体外循环系统

  与内生体循环不同的是,这种循环主要基于市场化的投资行为,也就是通常情况下家族资金作为 LP 即出资人的身份,而不参与管理。其市场化投向更多着眼于非家族企业及其周边。

  目标是为家族形成更多元化的投资布局,在全市场乃至全球进行家族投资布局。基于国内家族对财富投资的认知变化,以及部分较早期基金的退出结果不佳,家族开始觉得市场化投资的重要性不强。所以近年来,家族对体外循环系统热情开始“退潮”,更多将其作为杠杆型投资。

  加上在整个投资热浪中,不少 GP 并未有“内功”修炼,对于投管退的管理极其薄弱,造成了不少家族在早期以 LP 身份进入时的认知偏差:只要有钱就行。带来的结果是客户变成竞争对手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财经导报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 财经导报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