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社交越孤独?《小康》杂志社与国家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超两成受访者认为一个人不幸福最有可能的一个原因是社交问题。
幸福,人人都想要。不过,面对“总体而言,您感觉现在的生活幸福吗?”一题,自认为“非常幸福”的人仅占比8.8%,56.1%的人表示“比较幸福”, 6.7%的人表示“不太幸福”,2.5%的人表示“很不幸福”,其余25.9%的人则表示“不好说”。
2018年9月至10月,《小康》杂志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幸福小康”进行了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出2018年度中国幸福小康指数为88.8分,比上年提升4.1分。
赢得健康却有可能输给金钱
《小康》杂志社自2011年开始对“中国幸福小康”水平进行测评,主要涉及到身心状况满意度、家庭生活满意度、社会关系满意度、生活质量满意度、社会环境满意度等各方面。本年度,国人对这五大方面的满意度均有所提升,其中家庭生活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满意度成功突破了90分大关,分别为92.5分和92.0分,比上年分别增加了2.6分和2.8分;社会环境满意度表现最为亮眼,为83.2分,虽然在五项细分指标中仍属垫底,但却创下了该指数自2011年发布以来最高涨幅,比去年增加了6.3分;另外,身心状况满意度和社会关系满意度也有所进步,分别为86.4分和89.9分,比上年分别增加了5.7分和3.2分。
2012年,《小康》杂志通过调查总结了“新时期国人十大幸福标准”,其中包含了身体健康、收入满意、和家人在一起、得到爱、拥有个人住房、自我价值实现、吃到安全食品、人居环境优良、社会安全、有可信赖的朋友这十大标准。那么,在这一年中,国人对哪些感觉满意呢?调查显示,本年度,公众最满意的是“身体健康”,其次是“和家人在一起”,再次是“收入”。值得一提的是,“身体健康”已经连续六年最让国人满意。
哪些因素对国人的幸福感影响较大?“2018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影响国人幸福感的十大因素”首位的是“收入”(74.4%),其次是“健康”(70.5%),第三位是“家庭关系”(65.4%),排在第四至第六位的依次是“婚姻”(44.9%)、“环境”(34.6%)、“住房”(32.0%),位列第七至第十的依次为“社会保障”(26.9%)、“理想”(24.3%)、“职业”(24.1%)以及“社交”(21.8%)。
在该排行榜上,金钱和健康历来不分伯仲,2012年、2014年和2015年,收入排在第一位,2011年、2013年、2016年、2017年都是健康排在第一位。本年度,收入再度超越健康,登上榜首,74.4%的受访者选择了该选项,比健康高出3.9个百分点。
按照惯例,“2018中国幸福小康指数”再次请受访者从孩子不听话、身体不好、缺乏母爱或父爱、成为剩女或剩男、失恋等近30个选项中评选出了“最让国人感到不幸福的十件事”,结果显示,排在首位的是身体不好,钱不够花位列第二,婚姻不幸福排名第三,第四至第十位依次是:家庭不和睦、睡眠不好、干不喜欢的工作、住房条件不理想、孩子成绩不理想、孩子不听话,以及工作太累。
人们常说,金钱买不来幸福,但是面对金钱,却常常或渴望、或焦虑。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教授刘军告诉《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国内外流行的观点认为收入与幸福有关系,但并非绝对的正相关关系,二者之间存在一个临界值,在达到该值之前,收入增长可以提升幸福感,但是一旦超过这个值,收入的增加对幸福感提升没有多大作用,正确处理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关键在于寻找到这个“临界值”。刘军认为,收入和幸福仅具有外在的关系,二者并不具备内在的本质关联。
目前,对于个人而言,关于这个临界值,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财务自由”。很多人认为,财务自由代表着一定数目的金钱,达到此标准后就可以随心所欲。刘军却认为这里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财务自由不存在统一标准,因人而异,财务自由的关键在于自由,其对立面是欲望。“一个简朴之人月入几千元便可实现财务自由,一个拜金者即便年薪千万也不够花。”因此,在刘军看来,财物是否自由未必是衡量人们是否幸福的最重要标准,人的精神也不可忽视,如何做金钱的主人而非奴隶,人们还需要更多的学习。
近三成人抱怨工作太累
“2018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80.9%的受访者认为“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能带来幸福感。受访者还从近30个职业中评选出了“国人眼中最具幸福感的十大职业”。结果显示,排在首位的是自由职业者,其次是艺术工作者,再次是教师,位列第四至第十位的依次是政府官员、作家、高管、演员、创业者、民营企业家和律师。
不过,近半数受访者却因为干不喜欢的工作而不幸福,近三成抱怨工作太累。
“对于工作,不少中国人不是乐在其中,而是苦在其中。”为什么这么多人因为工作而不幸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