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为加快推进天津市夜间经济发展,要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富有天津特色的夜间经济集聚区,打造6个市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和一批区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在繁荣夜间消费体验活动方面,要形成一批常态化、亲民化、特色化“夜津城”品牌活动,包括提升“夜游海河”体验活动,开展“夜赏津曲”、“夜品津味”、“夜购津货”的体验活动。
全文如下:
各区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为加快推进本市夜间经济发展,促进夜间市场繁荣,推进消费升级,激发城市活力,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聚焦“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以打造“夜津城”为主题,完善特色化城市功能,着力建设一批夜间经济载体,营造高品质夜间营商消费环境,大幅提升城市开放活跃度,加快形成夜间经济体系。
(二)工作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坚持突出特色、注重创新,形成统筹推进、业态多元、错位发展格局;坚持品质优先、示范引导,形成良好夜间消费服务氛围,建立管理规范保障机制;坚持属地管理、行业监管,各区政府统筹本区夜间经济街区的规划建设,所在街道牵头负责日常管理,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同实施。
(三)工作目标。按照提升改造夜间街区、策划形成亮点活动、创新推广新型业态的思路,2019年底前打造形成6个市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经过3至5年的努力,全市发展形成一批高品质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业态多元、管理规范的夜间经济发展格局。
二、主要任务
(一)打造夜间经济示范街区。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和城市管理规定,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富有天津特色的夜间经济集聚区。
1。打造6个市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
(1)以海河景观带为轴线,打造意式风情街、津湾广场、运河新天地3个精品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分别围绕欧陆风情、狂欢不夜城、运河文化等不同主题,突出特色餐饮主力业态,吸引国内外著名餐饮、风味小吃企业进驻。增设夜间文化演出、影视、娱乐等服务业态和观光景点,高水平设计建设沿河“灯光秀”,使海河沿岸成为本市标志性的夜间经济发展带。(有关区人民政府负责,市商务委、市市容园林委、市旅游局、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城投集团、餐饮业行业组织等配合)
(2)以展现历史风貌为主题,打造五大道商旅体验型夜间经济示范街区。以“历史体验+餐饮休闲”为聚客元素,充实调整中西餐饮业态,发掘独具天津特色的历史街区文化,营造适宜商务商旅需求的消费体验环境,形成中西合璧的夜间经济集聚区。(有关区人民政府负责,市商务委、市市容园林委、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市旅游局、餐饮业行业组织等配合)
(3)打造时代奥城、人民公园周边2个体现城市活力的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增加特色餐饮比重,形成美食名吃、体验娱乐、文化休闲等消费场景,满足“夜津城”多元消费需求。(有关区人民政府负责,市商务委、市市容园林委、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市旅游局、餐饮业行业组织等配合)
2。打造一批区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依托特色餐饮街、美食街、品牌餐饮店等餐饮集中区域,建设餐饮集聚型夜间经济集聚区;依托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公园、演艺游乐场等载体,建设文体消费型夜间经济集聚区;依托高校集中、创业创新产业活跃的人员密集区域,建设便利服务型夜间经济集聚区;依托具有夜间消费习俗的街道里巷、封闭市场以及空置商业设施、闲置厂房等,建设百姓生活型夜间经济集聚区。通过努力,各区至少形成1个区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夜间经济集聚区。(各区人民政府负责,市商务委、市市容园林委、市文化广播影视局、餐饮业行业组织等配合)
(二)繁荣夜间消费体验活动。打造特色体验活动,培育多元化夜间消费模式,形成一批常态化、亲民化、特色化“夜津城”品牌活动。
1。提升“夜游海河”体验活动。组织串联沿河旅游景点、人文景观,优化海河夜景灯光布置,推出富有创意的“灯光秀”,丰富海河游船服务内容,扩大“海河夜景游”品牌吸引力。(市旅游局、市市容园林委、旅游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有关区人民政府配合)
2。开展“夜赏津曲”体验活动。结合天津城市风貌、历史、人文特色,策划组织戏曲、相声、电影、歌剧、音乐、读书等主题突出的品牌曲艺文化活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市文化广播影视局负责,市有关部门和区人民政府配合)
3。打造“夜品津味”体验活动。举办各类美食节、小吃节、啤酒节、海鲜节、餐饮嘉年华等活动,开展品牌餐饮评选,引导品牌餐饮企业延长营业时间,做大餐饮市场夜间消费规模。(市商务委负责,市有关部门和区人民政府配合)
4。打造“夜购津货”体验活动,深入推进“购天津”系列主题活动,每年的7至9月策划推出“夜市购物节”,推动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商场延长营业时间,引导“7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