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发布通知称,为规范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信用衍生品的估值,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协会托管与运营专业委员会估值核算小组制定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信用衍生品估值指引(试行》(以下称《指引》),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根据《指引》,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对基金投资的信用衍生品估值、计算基金份额净值时,可参考本指引,但不能免除其作为估值责任人的相关责任。基金管理人可以委托协会引入的估值基准服务机构提供估值服务,基金管理人依法应当承担的估值责任不因委托而免除。基金管理人和估值基准服务机构可以结合信用衍生品条款设计、数据可公开性等因素,就估值服务的服务范围、方式等进行个性化约定。基金管理人作为估值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定期评估估值质量,并对估值价格进行检验,防范可能出现的偏差。估值基准服务机构应做好相关公开披露工作,披露内容不限于估值原则、方法等,披露方式不限于协会和本机构网站。
《指引》指出,基金管理人和估值基准服务机构应当根据估值中性和动态性原则,确定信用衍生品公允价值,并根据市场环境和交易机制等变化进行动态评估和调整。基金管理人对管理的不同基金持有的同一种信用衍生品的估值原则、程序及技术应当一致。估值技术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除非变更估值技术或其应用方法能使计量结果在当前情况下同样或者更能代表公允价值。基金管理人改变估值技术时,应本着最大限度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的原则及时进行临时公告。私募基金投资信用衍生品的,可根据合同约定,参考本指引执行。
在信用衍生品的估值处理方面,《指引》指出,对证券交易所或银行间市场上交易的凭证类信用衍生品,建议根据以下原则确定公允价值: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以活跃市场上未经调整的报价作为计量日的公允价值;对于活跃市场报价未能代表计量日公允价值的情况下,应当对市场报价进行调整以确认计量日的公允价值;对于不存在市场活动或市场活动很少的情况下,应当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 对证券交易所或银行间市场非上市交易的合约类信用衍生品,且估值基准服务机构未提供估值价格的,建议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
(文章来源:中证网)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