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A股结构更加完善
药明康德作为国内医药外包行业龙头,是国内最早开始从事医药研发生产外包的CRO 和 CMO一体化公司,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医药外包界的航母。公司在2001年开始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新药研发化学服务,并于2007年在纽交所上市,2015年完成私有化后于纽交所退市。退市后的药明康德对自身业务进行了整合并分别筹备上市,公司的小分子药物 CMO 业务主要由合全药业负责,于 2015 年在新三板上市;同时公司剥离了生物药的 CRO 和 CMO 业务成立药明生物,于 2017 年在港股实现 IPO;小分子研发生产业务则由母公司主体登录 A 股市场,在业务结构上较之前更加完善。
中国CRO市场增速超20%
Frost & Sullivan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 CRO市场收入规模396亿美元,同比增长 12%,预计到2021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646亿美金,年化增速12.8%。另据南方所统计资料,2012年至2016年,我国CRO行业的销售额由188亿元迅速上升至4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远高于全球增速。根据南方所预测,2017年中国CRO市场销售额达559亿元,2021年市场销售额将达1165亿元,2017-2021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20%。从收入规模看,2015年全球排名前10的CRO企业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QuintilesIMS市场份额16.7%,位列第一。医药魔方数据显示,国内CRO行业TPO10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仅40%,集中度较低,排名前3的企业分别为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和泰格医药,各自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16.4%、6.1%、4.4%。
国内企业仍有巨大空间
国内的CRO公司和国际龙头相比,未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虽然药明康德是国内CRO的龙头,但是和市场上的大型跨国CRO公司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盈利情况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比全球CRO龙头昆泰,其2017年CRO收入大约为36.47亿美元,药明康德为8.59亿美元。另外,像Parexel、 PRA 等临床CRO公司的营业收入也都在20亿美元以上,主营临床前的CRO公司查尔斯河实验室2017年营业收入为18.58亿美元。而从人均收入上来看,国内CRO公司相比国际龙头也存在增长空间。跨国CRO公司由于业务分部更广,所以需要的员工数量更多,但跨国CRO的人均收入仍然领先国内的CRO公司。对比2017 年的数据来看,海外人均收入最高的公司是昆泰,大约在17.71万美元/人,PRA和Covance的人均收入在15万美元/人左右。国内看,药明康德的人均年收入为8.05万美元/人,泰格医药为8.03万美元/人,未来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药政改革倒逼研发创新
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等政策将倒逼药企研发创新。“一致性评价”的初衷是提高仿制药质量和疗效的等效性,从而实现对进口药的替代,实现医保控费。参考美日开展一致性评价时间都长达20年以上,“一致性评价”将是长期战略,口服制剂仅是第一步。根据海通证券的测算,考虑到品种范围的扩大,一致性评价将为医药CRO行业带来400亿的增量市场。“带量采购”是医保控费背景下医保局的重要举措,本质上是以量换价的策略。“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的组合拳不仅达到仿制药去产能的目的,而且能够大幅降低药价,降低医保支出。而在挤压仿制药企业盈利能力的同时,国家也出台政策鼓励创新药研发,未来国内药企将逐步加大创新药研发。全球药物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接近14%,而国内这一比例不到2%,未来同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随着归国人才、风险资本、政策以及配套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我国创新药行业正处在重大转折点,而医药CRO也将乘创新药之“东风”进入黄金期。
目前,医药外包市场集中在北美和欧洲,美国企业占据了全球约 40%的市场份额,欧洲市场占比也在 30%左右。但由于成本和技术优势,全球CRO和CMO供给已经从北美、欧洲和日本逐步向印度和中国等新兴国家转移。无论是从临床前试验还是临床试验的成本上来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仅有发达国家的30%-60%左右。此外,临床前CRO和CMO行业对固定资产的要求相对较高,国外大部分龙头型CRO企业主要倾向于轻资产运营,业务少有大幅度延伸至临床前CRO和CMO业务。因此,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在厂房、人力、原材料上的成本更低。根据国家竞争优势分析,中国企业在临床前CRO和CMO领域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药明康德正是国内这一领域的龙头。
(文章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