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婴儿的出生震惊了科学界。122位科学家联名谴责,称“此项技术早就可以做”,不做的原因是巨大的风险和伦理问题。出于慎重,学界公约规定,只用即将销毁的人类胚胎做短期试验。而贺建奎副教授的研究,就像堵车时,独自在空旷的应急车道全速前进,必然遭人指斥。
此次“犯禁”试验是否取得了公布者所说的成果?科学意义如何?尚不清楚,但有两点可以确定:第一,科学家和审批方公开的信息太少,无法证明其行为是负责任的;第二,科学探索不能跳过规则和审批,拔苗助长是错的。
首先,一项技术进入人体试验阶段,得相当成熟。贺建奎2017年2月初参加一次学术伦理会后,曾发表“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安全性”报告,指出五个安全性问题,笔者代为总结:如何验证人类胚胎在基因编辑后是否异常?如何发展一个可靠的质量控制流程以减少脱靶?如何减少嵌合体发生?试剂是否会毒害胚胎?如何确定多代后的效应?
贺建奎指出:“没有解决这些重要的安全问题之前,任何执行生殖细胞系编辑或制造基因编辑的人类的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是什么试验证据,使贺建奎认为已解决了这些重要的安全问题?在2017年3月通过的伦理申请上,我们看不到相关的信息。这份公开材料提到了在猴等模式生物上进行了前期试验,但未说明试验结果。也没有任何相关论文发表。
笔者认为,试验人员应尽快公布前期试验信息,才能向大家表明他们是抱着负责任的态度去闯禁区。批准该申请的审查者也应公开批准的理由,以证明他们履行了职责,不是走过场。
另外,虽然很多遗传病患者都指望新技术解除折磨,但科学家逾越规矩去探索是冒失的,可能给科学事业拖后腿。
一个例子是1999年,18岁的先天OTC缺乏症患者杰西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