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

苏渝:养老金入市不会立马产生大牛市 但慢热效应会体现出来

发布时间:2018-11-12 09:14:38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作为长线资金入市的最大来源,养老金正在慢慢进入市场。10月31日,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在2018年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截至9月底,全国已有15个省(区、市)政府与社保基金理事会签署了委托投资合同,合同总金额7150亿元,其中4166.5亿元资金已经到账并开始投资。

  从全球范围来看,养老金入市都能起到推动股市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美国“401K” 养老资金入市,开启了美股最长一轮的大牛市。

  我们认为,养老金入市将给A股市场带来大量的长线资金,不过考虑到建仓期及建仓时机选择,养老金入市短期对大盘的提振作用有限,利好股市的作用将在中长期显现。从国内外经验看基本养老保险入市后对市场的影响,中长期都有正面推动作用。虽然,养老金入市不会马上使股市由熊转牛,但其“慢热效应” 最终会体现出来。

  养老金入市后如何保值增值?如何进行风险控制?养老金从筹资和运营模式看,国外成功的相关经验可资借鉴。随着以401K计划为代表的美国养老金等长期资金持续流入股市,美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通过测算401K计划投资股市的规模以及占美股市值比可以看到,从1990年代以来,401K计划持股市值占比持续提升;同一时期,美国的养老金资产规模也大幅提升,这部分长期资金不断流入股市,使得美国股市的投资者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个人投资者占比持续降低,以共同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规模大幅提升。

  除了美国,英国及欧洲国家的股市在养老金入市后都走出了长期牛市。就连之前表现差强人意的日本,2012年1.4万亿美元的政府养老基金也砸向了股市,该基金决定为了寻求更高的回报而改变其投资组合,在其投资目标的分配上,国内债券的权重被削减近一半,而日本国内及国外的股票却增加近一倍。自2012年年底以来,该政策已经助推日本的基准股指大幅上涨。

  在欧洲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等国的基本养老金均主要采取现收现支模式。这些欧洲国家的基本养老金投资运营模式主要有三种:以英国为代表的政府控制型,以法国为代表的分散管理型和以瑞典为代表的委托投资型。

  那么,我国养老金入市如何防范可能出现的资本市场风险,成为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

  事实上,我国养老基金进入股市,并不会对养老基金的整体风险系数造成严重影响。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信托贷款投资管理暂行办法(2016年修订版)》,养老基金进入股市的比例不得超过30%,而且养老基金的投资方式必须使用“直接投资+委托投资”的组合模式。

  何为“直接投资+委托投资”的组合模式?养老金的直接投资由社保基金会直接管理运作,主要包括银行存款、信托贷款、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基金、转持国有股和指数化股票投资等;委托投资由社保基金会委托投资管理人管理运作,主要包括境内外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以及境外用于风险管理的掉期、远期等衍生金融工具等,委托投资资产由社保基金会选择的托管人托管。

  养老金入市后只有一部分基金进入股市。按照我国现行投资管理办法,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股市的最高限额为30%。而美国401K等养老金类基金在牛市中占50%-65%左右。数据分析表明,越想要高收益就要有越多的资产配置在股票等权益类资产上。在2007年至2017年十年间,美国股市的年均回报率为16%左右,德国为12%左右,比较低的日本也达到9%左右。我国养老金入市后收益可以不要求太高,高于银行理财收益就算稳健和理想的了。

  通过了解美国、英国和欧洲国家基本养老金的投资运营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第一,为避免基本养老金实际贬值,中国应逐步落实养老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政策,使养老金循序渐进地进入资本市场。第二,作为“保命钱”的养老金投资要坚持安全第一、审慎监管原则,完善相关监管法规、对委托经营实体进行严格资格认证和执法监督,确保资金安全。第三,考虑到中国股市优质股票标的有限,劣质股票较多,股市也不可能很快就有大牛市,养老金入市应视市场强弱而循序渐进,让其“慢热效应” 发挥出来。

  (苏渝,高级投资顾问)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财经导报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 财经导报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