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车和家拟斥资6.5亿元收购力帆旗下整车资质一事,让业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众所周知,相较于其他的行业,汽车具有很强的技术要求,国家层面对此也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而这也成为造车新势力们难以绕过的难题。
按照现行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要求,新建车企要想获得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首先需获得发改委对该项目的审批核准,在发改委审批之后,获批企业还要通过工信部《乘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和《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的考核,直到列入《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才算正式获得了纯电动汽车的生产资质。
由此可知,新兴车企们迈过造车的第一道门槛便是获得发改委的项目审批。然而,现实情况是,自2017年5月22日江淮大众获得第15张生产资质后,发改委便关闭了资质审批大门,至今已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尚未放开。
而在已获得发改委核准的15家企业中,仅有北汽新能源、云度新能源、江铃新能源、知豆、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合众新能源、奇瑞新能源、金康新能源、国能新能源以及河南速达这11家企业获得了工信部的产品准入;仍有敏安汽车、万向新能源、陆地方舟和江淮大众还在排队等候。
可以想见,新兴车企想要独立申请资质显然不是件易事。然而,面对新车量产交付的日益迫近,且资质审批大门短期内又重启无望,造车新势力不得不另辟蹊径,或选择代工生产,或选择收购生产资质。
代工合法但优质资源稀缺
目前,相继有蔚来、小鹏、新特等企业选择代工方式,以此加快产品的量产进程,抢占市场先机。现在,蔚来江淮工厂已经迎来了第10000辆量产车型ES8的下线,且第二款量产车型ES6已经上市未来仍由江淮代工生产;选择海马代工的小鹏汽车,在今年双二十期间正式交付了其首款量产车型G3;新特首款车型DEV 1已经在一汽轿车长春工厂下线并开始批量交付……
需要指出的是,此前一直游离在“灰色地带”的代工生产,近期取得了合法地位。12月6日,工信部官网发布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第50号令),其中第二十八条规定:“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委托加工生产、允许符合规定条件的研发设计企业借用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申请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
《办法》的出台,正式明确了代工生产的合法性,这对于绝大多数尚未获得资质的新兴造车企业而言,无疑将是一项重大利好。有业内专家分析指出,工信部此次明确了代工生产,势必将影响到一些企业的决策,但同时需要注意,代工生产虽然成本低、投产快,但是高水平的工厂资源已经非常稀缺,一些具备规模的整车厂,要么早已被造车新势力“瓜分”,要么根本不愿意为造车新势力代工生产。
获得资质并非一劳永逸
除了代工外,亦有不少新势力选择收购“壳资源”来获得生产资质,最早采用此法的是威马汽车。2018年1月,威马将其100%间接控股的中顺汽车的生产资质,从辽宁转移到其温州自建工厂,关于这项收购并没有具体金额流出,作为参考,威马控股子公司2017年2月从曙光股份收购黄海汽车100%股权,交易总价为11.8亿元。
今年7月,电咖汽车也选择通过10亿元收购西虎,以获得生产资质。但在11月份工信部发布公告中显示,西虎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被正式暂停新能源产品申报,电咖通过收购获得生产资质一事暂时受阻。
今年9月底,拜腾汽车以1元价格从一汽夏利手中获得其全资子公司一汽华利100%股权,虽然收购价仅为1元,但拜腾汽车需承担一汽华利8.55亿元债务及职工薪酬,即相当于支付了8.55亿来获得生产资质。
12月17日,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将以6.5亿元向“重庆新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出售旗下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100%股权。而重庆新帆的实际控制方正是车和家,法人则是车和家联合创始人沈亚楠。这即意味着,车和家将斥资6.5亿元收购力帆旗下整车资质。在发布出售力帆汽车的同时,力帆实业还发布了另一个公告,表示将与车和家开展进一步的合作,初步合作内容包括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