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捷信以“三大创新战略”助力打造消费增长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0-11-02 15:55:48 来源:中华网 编辑:yiyi 点击量:

据《2019中国消费金融发展报告》显示,当前,我国消费金融配置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由于受商业银行自身抵押担保风控模式、审核流程成本等因素限制,仅有39.78%的消费者能够通过商业银行获得所需的消费金融服务。在此过程中,消费金融公司凭借其无抵押、授信额度低、审核快等产品特点,填补了消费金融业务在该长尾利基市场的服务空白,在满足长尾人群高频、小额消费金融需求的同时,助力打造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

作为消费金融行业的引领者,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以“贴心产品设计、金融AI应用普惠化、多元金融知识普及”三大创新战略,通过推动消费金融业务下沉,深挖中低收入群体的巨大消费潜能。捷信此举不仅助力长尾人群释放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更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为促进中国内循环经济的保质提速添薪加力。

贴心产品设计 让消费者“想消费、敢消费、能消费”

目前,捷信已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了多款零费率和低费率的产品和服务,以用户可负担的成本,让具有金融服务需求,但不被传统金融机构所覆盖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想消费、敢消费、能消费”。捷信在产品上的贴心设计,有助于定向缓解我国消费信贷不足人群的普惠性贷款难题,充分发挥了消费金融在缓解短期资金流动性约束、释放居民消费活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金融AI应用普惠化 让金融服务体验更“智能”

为了长期稳定地向客户提供更加灵活、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捷信积极探索人工智能(AI)技术在智慧营销、身份识别等领域的应用路径和方法,推动金融服务向主动化、个性化、智慧化发展。今年,捷信更与百度智能云达成通力合作,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联络中心平台无缝集成,深度优化客户咨询应对部署策略,为消费金融行业加速自身数字化转型、助力实现金融AI应用普惠化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多元金融知识普及 切实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

作为负责任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深知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对于构筑和谐城乡金融生态环境、助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性。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驼峰效应”,捷信积极履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主体责任,长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元化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系列活动,帮助广大消费者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

未来,捷信将持续深化“三大创新战略”,以“让消费者生活更美好”为己任,致力于向中国的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普惠金融服务,切实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为中国打好内循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牌垒石筑基。

关于捷信

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作为一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于2010年底正式在中国开业,其股东为国际领先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捷信集团。截至2020年6月30日,捷信在中国的业务已覆盖29个省份和直辖市,300余个城市。捷信与迪信通、苏宁等全国知名的零售商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同时,捷信在不断加快数字化的步伐。至今已有超过4,000万用户注册了捷信金融APP,从而进入到捷信的服务生态体系中。基于卓越的数据捕捉和分析能力,并采用大数据和生物识别技术,捷信将先进的风险管理能力渗透到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运用科技金融高效服务于每一位客户。更多有关捷信信息,请浏览:http://www.homecreditcfc.cn

捷信集团总部位于荷兰,是一家运营全球化平台的股份公司。全球化属性不仅助力捷信集团适应不同国家市场需求,还为其提供核心战略、技术、风控、产品以及融资能力。捷信集团是新兴市场的消费金融专家,共在中欧和东欧(捷克共和国与斯洛伐克)、独联体(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中国、南亚和东南亚(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四个大区进行业务运营。捷信集团成立于1997年,主要向信用记录缺失或很少的人群提供负责任贷款,并在每个开展业务的市场中都获得了经营许可,并完全合规经营。捷信集团积极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通过多渠道分布网络,使金融服务覆盖缺乏该服务的人群,并同时带给他们安全优质的贷款体验。截至2019年12月31日,捷信集团通过全球大约477,000个贷款服务点(POS)、贷款处、银行、邮局、汽车经销商和自动取款机网点组成的庞大销售网络,迄今已为超过1.35亿客户提供贷款服务。

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财经导报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 财经导报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