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大芬村十字路口:“流水线”式微与产业重塑

发布时间:2018-11-03 08:35:04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当周边地块纷纷拆迁、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时,大芬村及其底层画工的命运也随之被改变。

  从“经济危机”到“山寨标签”,从“租金飞涨”到“画廊上网”,历经数次转型危机后的大芬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这个曾经严重依赖油画加工和销售的“中国第一油画村”该何去何从?是坚持模仿还是发展原创,是深耕产业还是重塑文化品牌?对大芬来讲,这是一个问题。

  文博会带来真金白银

  大芬村占地仅0.4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内,集聚着1200家画廊与店铺、8000多名油画从业人员和超过2万名社区从业人员。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前后,世界上70%的油画来自中国,而中国油画的80%出自大芬。到2017年,“大芬油画村”已实现全年总产值41.5 亿元。

  在大芬村,有太多人的命运被时代推着改变。画师周添财恰是其中之一。

  作为最早一批来大芬村“讨生活”的典型代表,他从画工一路成长为画师、画商,超过20年的从业经历令他几乎见证了大芬村的历次转型。

  “但印象最深的当属2004年。”10月25日,周添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忆,首届中国文博会绝对称得上是大芬村最辉煌的瞬间之一。

  彼时,他已升级为大芬颇有名气的画师,有幸参与并见证了首届文博会大芬分会场的盛况。在他印象中,政府曾花费巨大的心思为大芬亮相谋划,大芬千人油画创作表演就是其准备的八大创意之一。

  2004年11月18日,文博会分会场活动开幕当天,大芬村的大街小巷摆满了千幅画架,1000名参加表演的画工穿着统一的服装惬意描摹。“也就是在那一年,大芬村成了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媒体蜂拥而至来采访。”周添财回忆称。

  龙岗区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下称“文产办”)给记者的文字回复中也提到此事。“文博会给大芬带来的不仅是名气,更是真金白银的销售额的提升。”

  据其不完全统计,大芬村2003年的油画销售额为8000万元,而首届文博会举办后,大芬村全年的销售额就跃升至1.4亿元,2005年更是再提升至2.79亿元。

  周添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2004-2008年是大芬村油画产业发展的黄金期,如雪片般的订单从国外源源不断飞向大芬。

  “当时的情况是,只要接到订单就能赚到钱。所以我从2005年开始就不再画画,开始专心从国外和大芬村大的油画厂接订单。”不到3年,周添财就在深圳买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子。

  福建莆田人朱晓建与周添财的经历有些类似。有绘画基础的他2002年从老家到大芬村做工,2003年开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收学徒、接订单。“一开始,每个月大概有两三万元的收入,每个月能画一百多幅油画。”他回忆。

  订单骤减的危机

  从2008年开始,朱晓建突然发现来自国外的订单开始骤减50%,但到了2009年甚至接不到一张订单。他这时才慌了,“原来金融危机来了”。

  大芬村的第一次危机也在2008年到来,一方面金融危机造成国外订单骤减,另一方面房租、人工费用开始飞速飙升。

  文博会名声大噪后,大江南北谋生的人群来到大芬村,最先带动起的是房租飞涨。以黄金地段“黄江广场”为例,每个租铺在15-20平米大小,月租金超过了4000元。甚至一些初来乍到的年轻画工开始在楼与楼之间的墙面作画。

  10月26日,朱晓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即便如此,大芬村内的每个租铺都成了争抢的对象,抢手的沿街商铺转让都需要几万块手续费。

  如今的大芬村,村中五颜六色的居民自建楼开始慢慢被周边的高楼大厦包围。关键是,已经不再是当初人力成本低廉、房租便宜的“城中村”

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财经导报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 财经导报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