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浦东大道就是农村。”回忆起19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的起点时,吴斌(化名)脱口而出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描绘了当时的景象。
时光荏苒,令吴斌不禁感慨万千的是,从起初推窗外的蛙声阵阵,到如今抬眼间的车流如虹……28年间,浦东开发开放的发展巨变,就切切实实地发生他和他的家庭周围,一点一滴改变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成为吴斌他们脑海中的一个时代印记,挥抹不去。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从此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掀开了全新的篇章。
28年来,上海浦东新区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城市功能和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开发之初以传统农业和工业为主的地区,初步建设成为一个外向型、多功能和现代化的新城区。仅以GDP总量来看,上海浦东从1990年的60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9651亿元,2018年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
如今的浦东,正以上海1/5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1/3的经济总量,成为上海经济的增长极和发动机,以科技创新和核心驱动的时代发展目标,辐射与引领着长三角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进一步推进开发与开放的时代发展进程。
“一过浦东大道就是农村”
吴斌是土生土长的“老浦东”,谈及浦东的开发开放,他感触颇深。
1978年,彼时23岁的吴斌顶替父亲在浦东川沙县医药厂的职位,结束了自己在上海崇明下乡插队的生活,返城工作。至1984年,他和妻子李媛(化名)结婚,住进了靠近浦东陆家嘴桃林路旁的一间9平米大小的房子里,当时这间小房子就位于陆家嘴地区。
“如今寸土寸金的陆家嘴,当时还是一片密密麻麻的矮平房和棚户区。”吴斌回忆起开发开放之前的浦东时介绍说,彼时的浦东和浦西无法相提并论,由于黄浦江的天然隔断,浦东的发展整体十分滞后,整个区域内除了小块沿江地区属于城区之外,类似的城乡结合部随处可见,“一过浦东大道就是农村”。
事实上,当时浦东发展滞后的背后,也隐含着上海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深思多年的城市发展道路问题,集中体现在住房和交通两个核心领域。
8月17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浦东新区首任区长胡炜指出,浦东开发之前,上海虽已经取得了类似劳动生产率全国第一、经济总量全国第一等多个经济发展成绩,但也同时遇到了发展瓶颈逐渐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为,在多个指标“第一”的背后,上海城市出现了人均道路面积狭窄、人均住房面积低等“城市病”问题亟待解决。
吴斌回忆当时自己居住的9平米小房时说,“当时上海人均只有4平方左右的居住标准,摆了几件家具后,就没有转身的空间了。”
在“最头疼”的交通领域,除了老城区的道路狭窄之外,彼时浦东与浦西的交通联通主要依靠轮渡的弊端也开始凸显,以至于上世纪80年代起很多浦西的工厂因发展规模受限,而陆续搬到了浦东,造成了每天大量的职工依靠轮渡往返两地之间。
“过江遇到大雾天气轮渡就会封掉,厂里只能无奈允许半天假期。有些住在浦西的工人到浦东上班,单趟超过2个小时也是常态。很多人迫不得已只能互换工作或房子,大小互换信息的告示贴满了天线杆。”李媛回忆彼时的城市发展问题时说。
很快,浦东的开发建设推动了这一系列矛盾的解决。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决定,让这场贯穿上海1980年代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问题开始从地方战略的层面上升为国家战略。
也正是基于此,浦东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基础的交通等基建设施领域,自1991年起,上海以平均每两年一座跨江大桥的速度,相继建造了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奉浦大桥、徐浦大桥,到2003年建成通车的卢浦大桥,彻底将浦江两岸的地区连成一片。
在此期间,浦东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开始全面推进,道路、码头、机场和隧道建设工作得到全面推进。伴随着连接浦东的交通基础设施建造,浦东的开发建设工作也开始进入到全面加速期。
1992年,国务院同意在上海设立浦东新区,撤销川沙县,浦东新区有了明确的行政管理机构。与此同时,中央决定在浦东设立四个功能板块,分别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成为推动浦东开发建设的核心抓手。
对于吴斌和李媛来说,浦东的开发建设也让他们的生活切实地发生了变化。当初他们结婚时所住的9平方米小屋,也正是在1992年陆家嘴金融中心启动建设时被拆除,后搬迁至浦东德平路的一套50多平米的套房里。
从破土动工打下的第一根地基,到如今陆家嘴金融城林立的高楼,浦东开发建设的28年间,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城市功能和面貌彻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这块1990年代之前还主要是以传统工业和农业为主的地区,短时间内初步建设成为一个外向型、多功能和现代化的新城区,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胡炜表示,浦东开发从一个地方战略上升为一个国家战略,为中国的现代化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正像其现在所显示的那样,为上海、为整个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浦东惊艳蝶变
上世纪90年代初,浦东在全力开发建设的同时,还肩负着进一步打开国内市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辐射带动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重任。
在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会议上明确,要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与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12月17日,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区别于1980年代打造的深圳、珠海与厦门等地的经济特区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征程,1990年代初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迈出了坚实一步。
“浦东开发开放之后,中国就变成了世界的中国了。”曾刚告诉记者,浦东的开发开放在本质上是通过进一步对外资开放,让其融入至中国的经济当中,鼓励合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通过外资引进给当时的中国经济带来先进的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实现对自身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这与深圳等经济特区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
公开资料显示,在浦东开发开放的28年间,这里由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逐渐发展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一项项对外扩大开放的举措在浦东创造并复制至全国。
其中,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成为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1995年9月,日本富士银行上海分行作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在浦东成立;2013年中国首个自贸区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