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2”购物刚结束,消费者如果接到一些自称是“客服”的电话或者网络聊天信息,该如何分辨真假?
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公安局获悉,根据大数据分析,截至11月底,电信网络诈骗方式中,发案数、案值综合排名前6名的分别是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兼职及刷信誉、网络购物、假冒熟人及领导、贷款及理财。其中“冒充客服”类电信网络诈骗的发案占比超过20%。
12月1日晚20时20分许,被害人唐女士报警称:其在拼多多平台上购物收到了两个包裹,发现其中一个包裹受损,故其与平台和物流反映过受损情况。当天19时30分许,唐女士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保险公司客服,欲咨询包裹受损事宜,并告知其可以直接理赔。
在唐女士添加了对方的支付宝和微信后,该“客服”又提供了一个二维码。唐女士扫码后填写了支付宝账号和密码,登录后在系统页面填写了本人的工商银行卡卡号、身份证号、手机号,当提交时页面显示无法提交。
对此,“客服”解释为系统错误,需要唐女士在支付宝上走网商贷的程序方能完成退款,唐女士点进该程序后系统显示可贷款10500元。按步骤申请该贷款后,唐女士随即收到十一条手机银行扣款短信,每条扣款500元,卡内一共被扣除5500元,唐女士这才发现被骗,马上报警。
事实上,这是 “冒充客服”类电信网络诈骗的一种常见手法。
根据上海市公安局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的分析,“冒充客服”类诈骗主要有三种形式:冒充快递公司客服,保险公司理赔客服;冒充电商平台客服,商家客服;冒充金融监管机构、银行、网络借贷公司、订餐平台、车辆保险公司客服。
“冒充客服”类诈骗有五类特点:
1。犯罪嫌疑人使用陌生手机号码、固定电话、聊天软件联系被害人。
2。犯罪嫌疑人要求被害人离开原交易平台或商家操作,与被害人互加QQ、微信、支付宝等社交软件、发送钓鱼网站链接、二维码等方式进行退、赔款。
3。犯罪嫌疑人要求被害人提供个人身份证号码、身份证照片、银行卡卡号、银行卡密码、银行短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
4。犯罪嫌疑人要求被害人使用网络APP借贷软件贷款到支付宝余额后再提现至自己银行卡后进行退、赔款。
5。犯罪嫌疑人要求被害人在短时间内按照指导操作,若耽误时间就无法获得退、赔款。
警方提醒:快递、物流、电商交易平台、银行等部门如果出现问题,均不会要求被害人离开平台通过具有转款功能的社交软件进行退、赔款。
此外,绝大多数退、赔款都是从被害人支付的账户中原路返回,无需被害人在其他社交软件中操作,更不会要求被害人通过扫码、点击链接、提供银行卡卡号、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方式进行退、赔款。常规的退、赔款会有一个时间审核阶段,不会要求被害人在短时间内按照指导操作。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