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额是月收入的18.5倍,人均负债12万+”,近期自媒体公众号“华商韬略”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形容90后的资产状况。
按照这篇文章描述,很多90后处在涨薪速度远远赶不上涨价、涨租和消费欲望增长,陷入一种被称作“自杀式消费”的死循环。
根据融360发布的消费调查数据,90后在借贷市场上的占比高达49.31%,在亚洲同龄人中排第一。不仅如此,这其中有28.57%的人使用消费贷款,就是为了偿还其他贷款。
有人形容“70后存钱,80后投资,90后负债”是职场三代人的真实写照。但实际上不仅是90后,中国居民的整体杠杆率都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
根据社科院的测算,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居民债务占GDP比重)从2011年的28%快速上升到2017年的49%。
杠杆率攀升原因一:买房
当然这其中最大的一笔债务还是买房!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中心主任黄志龙表示,个人购房贷款成为居民部门债务增长的主要力量。
特别是2014年下半年以来,新增购房贷款对新增居民负债的贡献率高达60%,这还不包括近年来大量居民短期信用贷款、消费贷款以“首付贷”的形式曲线进入房地产市场。
(图片来源:苏宁金融研究院)
杠杆率攀升原因二:消费观念转变
而除了买房,消费观念变化是推动居民杠杆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研报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居民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改变,由过去习惯存钱、担心欠债、谨慎消费的生活方式向少存款、敢借贷、超前消费转变。
不少80后、90后甚至00后通过网上借贷平台、银行卡透支等超前消费。
2018年8月末,我国消费性贷款规模达31.5万亿元(预计2018年末将达到36.6万亿元),近年来一直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速(图2),远高于美国4%、欧元区和日本2%左右的年均增速。
(图片来源:中银国际金融研究所)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8年一季度末,我国信用卡贷款年均增长32.9%,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出17个百分点。消费贷款的快速增长,也带来违约风险的增加。
居民负债率在新兴市场国家名列前茅
当然放到全世界水平看,我国居民负债水平仍不算太高,但在新兴市场国家中已经名列前茅。
海通证券姜超在最新研报中指出,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2018年1季度我国居民部门负债率水平接近50%,虽然同发达国家如瑞士、澳大利亚、丹麦等相比仍有差距,但已经远超过新兴市场国家35%的平均水平。
(图片来源:海通证券)
如考虑到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这一比例将接近55%,即便同日本、德国和意大利等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也已接近或者超过。
债务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已接近90%
海通证券并指出,考虑收入情况,居民部门债务水平已超较多发达国家。由于我国居民部门在GDP分配中所得份额较低,因此,从居民债务与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这一角度来看,我国居民部门债务水平已超较多发达国家。
我国居民债务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目前已接近90%,已经比法国、德国和西班牙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高出不少,与美国的水平也在接近,考虑到中国诸多民间融资渠道,居民实际杠杆率可能更高。
(图片来源:海通证券)
海通证券并指出,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居民部门债务扩张的速度较快。2012~2017年我国居民部门负债率水平年均增幅高达3.7个百分点,在全球主要国家中居于首位,像泰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居民部门负债率年均增幅也大都不足1个百分点,日本、英国、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五年间更是经历了居民部门去杠杆的过程。
居民高杠杆未来如何化解?
经过持续加杠杆,我国居民债务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未来我国可能需要面对如何控制居民债务率并维持消费增速的问题。
海通证券姜超表示,参考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经验,我们需要找到居民举债以外的新动力。当前房价过高限制了新一轮地产刺激,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过重也制约了基建投资空间。消费属于经济的内生变量,在居民举债放缓的情况下,维持消费增速的本质是提高居民收入,还是需要依靠经济增长。
(图片来源:海通证券)
因此姜超呼吁进一步的减税落地。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在居民和企业举债模式难以持续时,依靠中央政府加杠杆成为可能,而大幅减税是首要选择。
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减税能够激发企业活力,增加居民收入,降低消费成本。控制居民债务规模的同时,大规模减税能够刺激经济增长,也不失为降低居民债务率的有效手段。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