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财

从宠儿到弃儿:比特币成机构投资者最大滑铁卢

发布时间:2018-11-27 09:05:15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导读:“今年以来留守比特币头寸的对冲基金仅此一项业绩损失幅度普遍在50%以上,如今在比特币跌破4000美元之际,他们正遭遇越来越多LP的问责压力,甚至个别大型LP打算将所有投资份额赎回(包括股票、债券、黄金等金融产品的投资额度),作为惩罚措施。”

  截至11月26日20时45分,比特币交易价格徘徊在4043.3美元,勉强收复4000美元整数关口,但过去7天比特币价格跌幅超过1700美元,跌幅仍然超过30%。

  “所幸的是,我们赶在上周比特币大跌前,已经出清了所有加密数字货币头寸。”一家美国对冲基金经理薛刚(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过,比特币如此快速下跌,依然让他心有余悸。

  11月25日,据薛刚所知,多家长期持有比特币头寸的加密数字货币投资基金净值跌幅超过80%,正遭遇众多LP的密集问责。

  在加密数字货币研究机构eToro策略分析师Mati Greenspan看来,包括薛刚等对冲基金集体抛售比特币离场,恰恰是掀起比特币这轮大跌行情的幕后推手。

  “目前散户投资者投资损失惨重,几乎没有意愿入市抄底,如今连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都纷纷抛弃,比特币焉能不遭遇大跌。”Mati Greenspan向记者指出。

  薛刚对此坦言,对冲基金集体抛弃比特币也是无奈之举,因为他们发现散户投资者入场投资意愿大降,监管部门又迟迟不放行比特币金融创新带来套利机会,令比特币日益失去交易获利价值。

  “和不少对冲基金一样,我们内部对比特币存在三大投资准则,一是短期内,比特币很难成为世界通用的货币;二是在缺乏广泛的实际应用场景前,比特币估值是偏高的;三是目前资本驱动是支撑比特币估值的关键力量,一旦各路资本离场,比特币价格将随之大跌。” 薛刚透露,这也是11月中旬当他们发现各路资本离场迹象趋于明显时,迅速结清比特币头寸的根本原因之一。

  “但是,能从今年以来比特币持续大跌过程全身而退的基金屈指可数,这也是对冲基金近年摔得最惨的投资项目之一。”薛刚直言。

  从宠儿到弃儿

  在薛刚看来,比特币这轮快速大跌,表面而言是数字加密货币监管加强、BCH(比特币现金)硬分叉、币圈内耗不断等因素所致,但它们背后折射出的深层次原因,是大量基金与散户投资者意见高度“一致”,不愿再入场支撑比特币虚高价格。

  他透露,一年前,对冲基金掀起了比特币等数字加密货币投资潮,当时不少对冲基金一方面看好比特币的赚钱效应与避险资产特性,另一方面认为越来越多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落地会持续提升比特币需求,因此纷纷将大量资金投向比特币。

  比如连续15年跑赢标普大盘、以大胆投资亚马逊和谷歌著称的传奇投资人Bill Miller公开透露旗下MVP 1对冲基金约一半资产投向比特币。“我们也是那个时候将8%基金资产投向比特币等加密货币资产。”薛刚透露,当时他们此举也被不少同行视为“过于保守”,因为很多对冲基金纷纷组建加密数字货币交易团队,发起专门的加密数字货币基金产品募集大量资金。

  据Autonomous Next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专注加密货币投资的对冲基金数量超过230个,比过去六个月翻倍,是2017年初的5倍之多,总计管理资产总额超过50亿美元。

  “如今,这些对冲基金反而成为集体抛售比特币止损离场的急先锋。”薛刚表示。究其原因,加密数字货币投资基金大幅增加背后,是对冲基金打着另类的套利算盘,一方面他们相信区块链技术日益成熟将带动比特币需求上涨,另一方面他们更青睐欧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会放行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资产金融创新,带来巨大的买涨套利机会。比如有对冲基金做过测算,一旦欧美金融监管部门放宽比特币ETF发行,有望令比特币价格涨至2.5万美元。

  但是,对冲基金的套利算盘最终没能兑现。今年3月以来,欧美国家金融监管部门不但没有允许比特币ETF上市,反而对比特币等数字加密货币金融衍生品创新采取日益严格的监管态度,导致比特币价格持续下跌与大量散户投资者离场观望。

  近日,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简称FCA)策略与竞争执行委员Christopher Woolard警告称:“散户投资者正被推销基于交易所代币的衍生品,这些衍生品通常带有杠杆、复杂且极易波动,我们对此感到关切……有鉴于此,FCA将就禁止向散户投资者销售特定类型加密货币资产(例如交易所代币)的衍生品(包括差价合约、期权、期货和可转让证券)进行咨询。”

  “今年以来,除了4月比特币反弹让加密数字货币投资组合净值反弹逾30%,其他月份这项投资组合净值都在大幅下跌,让越来越多对冲基金感觉套利机会变得遥遥无期。”薛刚透露,6月份多家加密数字货币投资基金在净值亏损逾20%、眼看散户投资者入场接盘意愿持续降低的情况下,选择提前清盘离场。这也带动越来越多对冲基金止损清仓离场。

  Mati Greenspan向记者直言,至今这波对冲基金止损清仓潮仍没有停歇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财经导报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 财经导报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