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维度,赵茹(化名)进入不了贷款客户“白名单”:她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固定收入,没有房车作为抵押资产。
然而,从2016年6月开始办理线上贷款到今年9月资金链断裂陷入还款危机,中间长达2年多时间,赵茹通过13家网贷平台以及7家银行信用卡循环借款,举债还债、以贷养贷。
期间,甚至支付2万元学费参加了快贷融资、征信“洗白”的培训课程。
赵茹觉得借款“口子”更多、门槛似乎更低的同一时期,国内个人消费贷款正迎来规模爆发的加速发展。
截至今年8月末,不含车房贷的银行个人消费贷余额已达8万亿元,个人信用卡贷款余额超过5万亿元,还不包括各类消费金融公司、卡代偿平台等的贷款。
在数字经济时代,个人的行为线上化、金融行为数据化,零售信贷业务的普惠覆盖、用户量级扩张成为可能。
但是,随之而来的各类智能化助贷技术产品兴起、准入门槛大幅降低,甚至是网站上频繁弹出的各种贷款导流网页,都在为借款人开了方便之门。
在此情形下,如何抑制助贷灰色产业链蔓延、规避超出个人偿还能力的多头借贷、防范过度授信风险,值得关注。
2年借遍20家平台
“不是不想还,手头有钱自然会还。”日前,在一个内陆地区省会城市即将旧改的楼房里,身陷个贷漩涡、欠债累累的赵茹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的采访。
在近2个小时的采访中,先后被16个微信语音或电话打断,均是贷款逾期提醒或客服催收。这令赵茹陷入恐慌之中。
2016年6月23日,赵茹收到民间借贷传单,通过电话联系之后,第一次贷到5000元。数月后,又因做生意需要资金周转,她尝试在2家网贷平台上分数次借了10多万元。
赵茹由初涉网贷,发展到开始在多个平台同时举债。
然而,需要还的钱越还越多,再加上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尽管连年化利率都算不清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