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过完,企业年金管理机构松了一口气。
相比上半年仅有1.22%的加权平均收益率,三季度单季度增加了1.1个百分点,增长接近一倍,使得今年前三季度企业年金平均收益做到了2.34%。虽然今年肯定不是投资大年,但也不是历史最差,相比沪深指数表现,年金管理机构对甲方也算有点交代了。
一位公募基金公司年金事业部总经理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今年的行情再次证明了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应该遵循“认怂策略”,也就是不可贪多、及时止损的保守策略,该公司在今年上半年砍仓,甚至把一些含权账户里的股票仓位也降到了0。
三季度企业年金平均收益率2.34%
根据人社部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三季度末,企业年金规模为1.42万亿,环比上半年增长3.92%,建立企业数84452万个,环比增长1.89%,覆盖职工2352万人,环比增长0.42%。
经济下行之际,企业利润增长往往备受考验,这个时候为员工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公司较少。这也意味着,企业年金的受托和投资管理市场,主要是存量博弈。
第三季度增长主要靠固定收益
今年以来,在股市磨底,债市暴雷频发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年金三季度单季度实现1.11%的加权平均投资收益率,已是不容易。
不过,以绝对收益为最高追求的企业年金投资机构们,今年要是押错了权益投资的宝,错过了固收产品的机会,日子将会比较难过。
从投资收益来源可以看到,三季度的增长主要来自固定收益类产品。
整体看,第三季度固收类产品获得了1.39%的平均投资收益率,含权益产品收益为1.04%。
在单一计划的年金类型中,固定收益类组合实现了1.41%的加权平均收益率,是各类型中最高的,比上半年增加了0.19个百分点。
而集合计划的含权类组合仅实现0.89%的投资收益,是收益最低的一档组合。不过,上半年集合计划的含权组合的平均收益率为-0.02,第三季度实现了难得的扭转。
固收优于含权,单一优于集合
前三季度的整体情况,可以用“固收组合优于含权组合,单一计划优于集合计划”来概括。
前三季度,固收类产品的加权平均收益达到3.8%,含权类仅有2.01%。
单一计划因为指令的发布和调整比较灵活,是不少资金量较大的企业偏爱的类型。前三季度,单一计划的固收组合投资收益率达到了3.93%,是所有类型和组合中表现中最好的。
单一计划中的含权组合,也是资金规模最大的一类组合,但前三季度表现十分一般,投资收益率为2.04%,加权后拖累了整体成绩。
集合计划的优点是费用成本较低,给企业的选择空间较多,前三季度在集合计划类型下的固定收益产品平均投资收益为3.42%,含权类产品收益为1.51%。
一位公募基金公司年金事业部总经理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今年的行情再次证明了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应该遵循“认怂策略”,也就是不可贪多、及时止损的保守策略,该公司在今年上半年砍仓,甚至把一些含权账户里的股票仓位也降到了0。
前三季度各个组合收益分布情况:
受托管理人市场排名稳定
企业年金的受托管理人与企业客户甲方“爸爸”有着最直接的沟通和了解,是企业年金管理机构最在意的指标之一。由于历史原因,这类受托机构的份额以保险资管公司占比较大。
今年前三季度受托管理资产规模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国寿养老、平安养老和工商银行,排名与今年二季度末相比无变化。
投资管理人排名出现调整
相比受托人,投资管理人的业务主要靠为客户赚取的真金白银说话,争夺激烈,也更加市场化。
今年二季度末,泰康资产首次超过平安养老成为第一大投资管理人。三季度末,泰康资产以2112亿元的组合资产投资管理规模,排名第一;平安养老以几十亿之差紧随其后,第三名是国寿养老保险公司,规模为1563亿。
虽然头部排名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在企业年金存量博弈的市场下,投管市场暗流涌动。
中信证券取代嘉实基金成为第9名,排名上升2位;南方基金排名11位,上升1位,嘉实基金从第9名落至12名。此外,建信养老从21名上升至20名,银华基金则从20名掉落至21名。
22家投资管理人业绩差异大
22家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今年表现最好的是谁?各自擅长的点在哪里?从前三季度数据看来,差距也不小。
各种组合中规模最大的是单一计划的固定收益类组合,这类组合中,表现较好的是富国基金(5.07%)、易方达基金(4.92%)和华泰资产(4.87%);含权组合中,表现最好的是中金公司(3.19%),建信养老(3.02%)以及泰康资产(2.85%)。
集合计划的固定收益类组合中,表现最好的是博时基金(4.67%)、中信证券(4.51%)、嘉实基金(4.47%);含权类组合中,表现最好的是中金公司(5.07%)、易方达基金(2.91%)和工银瑞信基金(2.45%)。
虽然企业年金的大多数产品组合获得了正回报,但也有增长为负的情况。比如招商基金的单一计划含权组合就出现了负增长(-0.06%)。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