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小米为何不是民族品牌?华为小米实力大比拼(图)

发布时间:2019-01-10 18:01:37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1月9日是小米集团上市半年的日子,但是小米却受股票禁售解禁影响股价暴跌。为了稳定股价,雷军和其他控股股东,承诺持有的所有股票,继续锁定365天,同时小米集团高级副总裁、CFO周受资亦做出同样的承诺。股票大跌风波已过,雷军携手小米意外上了头条。

  雷军困惑:小米为何不是民族品牌

  近日,雷军偷偷关注了知乎话题:同样是国产手机,为什么华为是民族品牌,而在印度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小米却不是民族骄傲?雷军貌似很是困惑。目前这条问题下已有500多条回答,但是雷军已取消关注该问题。

  对于民族品牌想象,小米和华为是两种态度。据悉,小米官方喊过“冉冉中国芯”“新国货”“小米中国梦”“国民手机”等众多口号,但是营销效果却不理想。华为却相反,因为任正非不止一次说过华为承担不起“民族企业”的担子。

  企业影响力分析

  国际表现:华为与主流厂商正面竞争为国争光 小米底蕴不足

  什么叫民族品牌?横扫国内无敌手并不够,还需赢得国际认可,抢食国际品牌海外市场。目前华为在欧洲市场赢得消费者认可,其实小米在印度市场的人气不输国内的华为。根据相关机构的数据,目前小米在印度的出货量已经赶超三星,成为印度第一大手机品牌。

  十几年前业内人士曾说,华为是唯一一家能在国际市场与主流厂商正面竞争的企业。2013年,华为就赶超爱立信,成为世界第一的通信设备商。2016年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第一。除了是出色的手机厂商之外,华为更是全球最大的通讯设备供应商,尤其是在5G领域,不仅拥有了自己的芯片,更是拥有能够将自己的设备推广到国际上的能力。近几年,华为的成就都是有目共睹:击败美国思科在核心路由网络设备称霸全球,打破美国高通在通讯领域尤其是5G时代的绝对垄断,击败欧洲爱立信在运营商网络基建设施的领先地位,全球手机品牌前三中均拥有自主研发的处理器芯片华为身在其中等等,华为在科技和网络相关的领域产品都力争顶级。

  华为是民族骄傲,让世界看到中国在最新技术上的强劲实力为国争光。小米是手机行业后起之秀,底蕴明显不足,小米想摆脱低端品牌印象,成为民族品牌,那得在海外市场下功夫。

  品牌形象:华为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小米较为年轻

  华为都创办快30年,小米才刚创办仅8年多时间。华为一样经过了更长年代的洗礼,民族品牌深入人心。小米较为年轻,还是需要更多时间去沉淀。不只是在用户心中沉淀一个长期的良好形象,也是在用更多时间将小米本身沉淀出更高的实力。

  行业影响力:华为起到带动作用 小米降低智能手机均价

  华为对于国内手机市场起到了带动作用。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上,华为都处于领头羊地位,引领更多中国企业走向创新之路。自研芯片技术的成熟,摆脱长久以来依赖高通的束缚,甚至成为敢与高通硬碰硬的芯片厂商,华为的进步也让很多国产品牌知道,只要下苦功夫,中国企业也能做到世界最强。华为在手机市场摸爬滚打数十年,小米只是成立仅有8年时间的年轻公司,以性价比的优势与超高的发烧配置掀起市场潮流,降低了智能手机的均价,但是核心科技较少。

  市场表现分析

  手机出货量:华为稳居世界第二小米发展速度快

  近几年,华为手机业绩持续攀升。华为消费者业务12月25日宣布,2018年华为智能手机销量突破2亿部,在2018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华为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厂商,全球市场份额达到14.6%。与2017年的1.53亿部相比华为在2018年的智能手机销量增长了近三分之一。

  从2010年的300万手机销量到如今的2亿台,增长约66倍。华为智能手机正在为全球170多个国家的超过5亿消费者提供服务。机构预计,2019年预计华为手机发货量在2.3-2.5亿台左右,2020年将达3亿台。华为野心勃勃,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曾明确表示:现阶段,华为的目标,那就是在2021年前,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

  小米智能手机销量高速增长,由2015年的6654.6万部增至2017年的9141万部。据小米官方消息,截至10月26日晚11点23分,小米手机在2018年的出货量已正式突破1亿台,官方称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标。

  小米在国外市场上开始大展拳脚,根据小米2018年Q3财报,小米在印度手机市场连续四个季度稳居第一名,市场份额领先显著。与此同时,小米在印尼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337%,排名第二;小米在西欧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386%,排名第四。

  官方介绍,小米在30个国家和地区手机市场已经进入前五,海外收入同比大涨112.7%,第三季度海外收入占比达到了43.9%。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大数据库

(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财经导报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 财经导报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