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济

“把脉”新余开发区:创新体制机制争创一流

发布时间:2018-12-04 18:01:25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江西省新余市自2009年建立第一家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目前已拥有各类开发区4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1家、省级开发区两家。2017年全市开发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894.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59.5%。开发区已成为全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扩大对外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平台。但近几年,因主导产业受市场变化和不少束缚,阻碍开发区发展的问题未能及时有效得到解决,开发区发展速度变慢,在全省的排位逐渐下滑。对于新余市开发区的发展,笔者有如下思考。

  查找问题寻出路

  新余市开发区总体块头不大、活力不强、创新引领不足,还处于较低发展层次,与先进地区比还有不少差距,还不足以成为转型升级、振兴崛起的战略支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块头不大。新余市4个开发区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平均224.3亿元,只为全省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平均数的78%。全市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比全省平均增速2017年低2.39个百分点,比2018年1~9月低2.82个百分点。

  二是活力不强。干部激励约束不足,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有待深入。经济管理权限缺失,如开发区缺乏行政审批、监管权限。同时开发区又普遍缺编少人、不专业专职,无力承接经济管理权限。编内不足编外补,但因同岗不同酬,编内编外待遇差距大,难以提高人员素质、留住高素质人才。现行行政审批程序复杂,如政府投资项目从委托设计到开工建设,仅项目招标就有委托设计、图纸设审、委托造价咨询、招标代理等10个环节。多头多部门跑审批,跑了窗口还要跑部门单位,不同部门行政审批网互不兼容。并联审批、一网通办、只跑一次,难以落实到位。审批时间过长,有的企业大型投资项目审批时间超过1年。土地利用效率不高。随着新兴产业做强做大,开发区可用土地越来越少,同时低效、批而未用等又占用了大片土地。发展资金不足。与南昌和沿海发达地区比,全市开发区可用财力不足,增收渠道不多,与基础设施、社会民生事业等投入需求形成较大反差。

  三是创新不足。科技研发投入强度不足,研发经费投入集中在新余市的几家重点企业。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足,科技创新企业的总量依然不大,吸收、消化高新技术项目、产品的能力依然不强。科技型人才缺乏,创新平台不多,制约了全市企业的高端产品研发。大部分发明专利集中在新钢、赛维、赣锋等龙头企业,绝大部分企业发明专利数量偏少。部分企业的产品基本属于仿制型、组装型、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创新机制谋发展

  按照中央、省政府对开发区改革的决策部署,通过查找制约开发区发展的主要问题,学习借鉴江浙等地先进经验典型,新余市制定了《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笔者认为,要取得理想的发展成果,必须有针对性地推动实施以下任务。

  引导产业差异发展。为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加强对开发区的协调指导,明确各开发区的首位产业和2~3个主攻产业,以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化的发展格局。

  扶持壮大首位产业。出台首位产业政策,积极培育壮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新余市现有锂电企业54家,全年主营业务收入200多亿元,全球市场占比超过17%、全国超过1/3的锂盐产自新余,中国锂盐三大领头企业中,江西赣锋锂业、江西分宜雅保两家企业都在新余。为提升锂电产业竞争力,围绕产业培育、财政金融、生产要素、发展环境等5个方面,今年新余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促进赣锋雅保龙头拉动打造全球锂电高地三十条措施。

  提高行政服务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建立开发区“一窗式”综合服务平台,实行集中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统一反馈、严肃追责机制,实现“园区事园内办结”。工业项目从正式签约至实质性开工建设,原则上控制在50个工作日以内。通过升级改造,兼容不同行政审批网,实现建设项目网上并联审批,全程网办。

  创新投资融资机制。政府设立相应规模产业发展基金、转贷资金,支持园区企业发展。鼓励县(区)政府成立财政投资公司。财政加大对上市企业的奖励。鼓励开发区依法成立产业投资基金,发行统贷统还的债务融资工具,加大中小微企业资金支持力度。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3315”工程和重点创新产业化升级工程。重点支持开发区优势产业和配套产业链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企业研发能力和产品设计水平整体提升。组建若干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搭建促进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扶持一批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和科技团队到开发区创新创业。重点推进开发区主导产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积极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平台,在开发区普遍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网)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财经导报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 财经导报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