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投

高盛等5家机构“捧场” 迪安诊断10.75亿元定增项目落地开花

发布时间:2019-01-02 10:04:50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K图 300244_2


K图 gs_31

  2018年12月28日,迪安诊断正式发布了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历时1年半,公司上市后首次的市场化股权再融资成功完成。

  迪安诊断此次非公开发行股份6942.88万股,发行价格为15.48元/股,共计募集资金10.75亿元;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诊断业务平台服务能力提升及研发项目、冷链物流中心建设、诊断试剂产业化项目以及医疗大数据存储分析项目。高盛、华融资产、财通基金、天汇苏民投和北信瑞丰参与了本轮定增。

  定增项目落地开花

  提升行业地位

  迪安诊断此次非公开发行启动于2017年9月份,公司董事会秘书王彦肖对《证券日报》记者坦言,“在当前资本市场整体环境相对脆弱的情况下,迪安诊断此次能够成功发行实属不易,也从侧面体现了投资者对迪安诊断长期投资价值的看好”。

  作为迪安诊断本轮定增的参与方之一,天汇苏民投董事长袁安根表示:“迪安诊断是国内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的龙头企业,‘产品+服务’的模式能够很好的满足国内医疗行业需求。作为专注于医健产业近20年的投资人,我们愿意与包括迪安诊断在内的医健产业创新与创业的优秀团队携手同行、共谋发展,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冬天提前布局并努力抓住医健产业转型升级的春天。”

  值得一提的是,天汇苏民投是由天汇红优与苏民投等共同创建的专注于医健产业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公司核心团队从事医疗健康产业投资管理近20年,聚焦精准医疗、高端医疗器械、新型制剂和创新药等重点领域,以求加快推动国内医健产业及优秀企业的创新转型与跨越发展。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定增募集资金的到位,迪安诊断净资产增加,资产质量得到提升,资产负债率相应下降,资产结构更趋合理;发行完成后,机构投资者持有公司股份比例有所提高,公司股权比例更加合理。此外,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均投向公司的主营业务,项目的实施有助于迪安诊断巩固现有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行业地位,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技术创新持续加码

  自建项目进展顺利

  据悉,近年来,迪安诊断以技术创新驱动打造核心竞争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聚焦“精准医疗、远程医疗、智慧医疗”的发展方向。积极布局精准医疗产业链,全力打造分子诊断和质谱诊断两大平台,并开展肿瘤、病理、感染等特色学科的科学研究与医学转化研究,促进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与应用。

  作为国内率先上市的第三方独立医学诊断服务机构,公司取得了国家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资格,拥有国家第一批基因检测技术临床应用示范中心。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已获得多项国际领先的专利知识产权,所积累的大量样本资源与数据资源,使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实现成为可能。

  记者了解到,迪安诊断建立了包括病理诊断、IHC、PCR、FISH、一代测序等完备的分子检测技术平台,开发了“迪安肿瘤精准诊疗系统解决方案”。产品覆盖实体肿瘤、血液病和淋巴瘤;可为患者进行家系风险评估、靶向用药指导、疗效及预后评估,全方位服务精准医疗。

  “目前,相关产品转化平台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多项产品进入备案,产品类别逐渐丰富。通过本次非公开发行,迪安诊断将扩大在医疗诊断前沿领域的研发投入,提升公司研发成果的转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公司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未来,迪安自主生产的产品线将不断丰富,推动公司由‘服务+代理品牌’向‘服务+自主品牌’未来一体化战略目标持续迈进”,王彦肖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对外合作频结硕果

  创新模式稳步推进

  值得关注的是,在打造“医学诊断整体化服务提供商”战略目标指导下,迪安诊断创新性地推出“合作共建”业务模式,与医院合作共建检验科、精准诊断中心等,利用迪安独特的“服务+产品”双轮驱动的优势,为医院提供管理、技术、人员等全方位的输出,进一步搭建医学诊断整体化服务平台,实现产业链整合式发展。

  随着合作共建模式的市场接受度的不断提高,公司除了加强现有存量业务的开拓之外,更加注重与地方龙头医院加强在精准中心或区域中心之间的合作。2018年上半年,公司连续签约十余家大型三甲医院,合作共建多家精准诊断中心。通过诊断中心,迪安诊断可以与医院共享专家资源、搭建学科建设平台,在实现对医院检验科和其他科室技术能力提升的同时,迪安自身特检能力也得以进一步提升。

  王彦肖向记者谈道:“未来,公司将继续为各地的精准诊疗中心引进国内外的优质医疗资源,将持续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将国际领先的服务与技术能力与各地各级医院进行嫁接,融合合作各方在人才培训、专家资源与技术提升方面的优势,深度把握行业动态,推动精准医疗的高质量落地和稳步发展,切实提升各地的医疗诊断水平,真正地服务临床、普惠百姓。”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财经导报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 财经导报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