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开放”?未来金融服务业的主题

发布时间:2019-04-23 13:23:22 来源: 编辑:仪仪 点击量:
2018年4月11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我国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发布。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下一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将遵循以下三条原则:一是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二是金融业对外开放将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进程相互配合,共同推进;三是在开放的同时,要重视防范金融风险,使金融监管能力与开放程度相匹配。

  2019年3月24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自去年金融对外开放的时间表确定后,11项具体金融开放措施绝大部分已落地,极少数尚未落地的措施,法律修改程序已经到了最后阶段,相关的申请受理工作已经开始。

  例如,瑞士银行有限公司已将持有的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比例从24.99%增至51%,实现了绝对控股;安联集团获批筹建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首家新设立的外资保险控股公司;美国标普全球公司获准进入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美国运通公司在中国境内发起设立的合资公司连通公司,作为市场主体筹备银行卡清算机构已经获得批准等。

  从相关时间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金融服务业已经开始逐步开放。随着大门的逐步打开,国内金融服务机构将陆续开始迎接来自国外机构的强加竞争。恒阳的观点是,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关键时刻,对国内财富管理机构管理机构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

  众所周知,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脱胎于信托和第三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机构不断的摸索,才慢慢建立起目前行业共识的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双轨道的路径。并且以高净值客户为中心,以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为两条大腿,向周边增值服务去辐射。

  对于资产端的建设,可以说是财富管理公司的重中之重。早期的第三方模式经验较为粗放,就是由于资产端建设的空白。纯三方模式逃避不开风控、产品断供和项目盈利薄弱的三大核心问题。所以,我们看到,财富管理公司都积极建设资产端。只有对资产有详细完善的风险把控标准和能力的团队,才能做出更好的产品。而未来,来自全球的不同标的资产会随着金融服务业的开放更多进入国内,包括海外的股权、债权、基金、保险、房产等,如何甄别优质资产,找到不同资产的差异化优势,才能与国外机构竞争。

  同理,队于财富端的建设,国内的现状更是紧迫。美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至少有200年的基础,而我们改革开放才只有40年,可见我们的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投资者对专业和风险的认知也属于初级阶段。所以,能打造出什么样团队来服务客户,是财富端最大竞争力的体现。对于专业的理财规划师,能力上要可以负责客户整体的八大规划,包括现金规划、消费支出规划、子女教育规划、退休养老规划、风险管理与保险规划、税收筹划、投资规划和财产分配与传承规划。从流程上,专业的理财师既要能分析家庭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又要按照客户和家庭投资目标和风险偏好而制定调整规划。而这一切的一切,取决于理财师与客户间的信任。在未来,当行业中有越来越多的国际产品时,就要求理财师时刻的知识更新能力,随时掌握行业和产品动态,能站在客户利益的角度,去负责客户整体的规划。

  最后,从整体的财富管理公司来看,如何洞察未来各个行业的趋势,是我们与国外机构竞争的核心。市场的开放,可以让我们学习到竞争对手的优秀经验。对于变幻莫测的市场行情,如何在无偿的时代抓住恒常的东西,金融行业的底层逻辑没有变化,周期依然是交替更迭的,如果把握周期的机会、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在大家都面对市场、资金、宏观政策以及基本面压力的情况下,能够比其他人多一步考虑,提前做好风险对冲工作,是每个财富管理机构需要不断加强的能力。

  “开放”市场已经是未来我们一定要面对的基本盘,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如何自处?相信,只有只持续不断的学习、交流、分享,才能让我们的行业正向循环,走得更远。

  “恒阳资本”,以产业+金融为时代背景,以国家倡导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方针为指引,响应国家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立足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基本层面,放眼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不断扩大的未来。集团旗下实业板块包括新能源、稀有矿产资源、文化旅游、商业地产、新零售等。通过实业板块产业链与资本市场的互动融合,结合集团强大的资产并购与经营能力,业务涵盖产业并购、资本运作、资产交易、资产证券化、财富管理与投资咨询等综合业务。集团金融板块凭借多年的积累,聚集业内的精英,实现为客户“提供全球优质资产投资的综合解决方案”,不断探索相关领域发展趋势,以集团旗下多领域产业链为基础,以产业+资本+运营为载体,以金融为支撑,以客户导向为基因,以“诚信、稳健、创新、共赢”为内核,以不断为客户实现财富保值增值为驱动的金融投资综合服务平台应运而生,成为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探索者、推动产业结合的践行者和金融与科技融合的先行者。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财经导报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 财经导报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