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会上表示,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周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也从顶层设计阶段转向了实质性的开工建设阶段。
以下为林念修讲话原文:
我们都知道,当前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媒体高度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也非常关心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实际上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非常关注也非常乐意听取采纳社会各界包括新闻媒体的意见和建议,这对我们做好工作非常重要。
前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文件,这是一个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一份文件。下面,我向各位媒体朋友简要把文件出台的背景和内容给大家作个介绍。大家都知道,2014年2月26号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视察工作,并且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我们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项工作指明了方向。五年来,我们始终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首要,牢牢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一刻也没有松懈,一时也没有停止,目前正在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到目前为止,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正在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正在积极稳妥开展。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也实现了率先突破。大家最近应该从新闻中了解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实施并且公开发布。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北京市完成了第一批市级机关向副中心搬迁,北京市四套班子在城市副中心正式挂牌。北京市通州区和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也在积极推进。
雄安新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决策、亲自推动设立的,倾注了总书记大量心血,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新区设立近两年来,大的顶层设计我们认为已经基本完成,“1+N”规划体系基本建立,“1+N”政策体系初步形成,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四梁八柱基本完成。“1+N”规划体系是什么?“1”是雄安新区规划纲要,“N”是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这四个综合性规划,另外加上26个专项规划,这就是“1+N”规划体系。“1+N”政策体系,“1”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N”包括相关的配套实施方案,第一批已经出台了12个。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把一批看得准、符合规划方向的基础性项目先行启动,比如大家知道的京雄城际铁路2018年开工建设了,白洋淀治理、植树造林工程等生态项目也已经动工实施,包括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已经建成,并且投入使用。这次出台的《指导意见》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要求,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改委会同河北省以及有关部门共同编制的文件。这个文件概括起来,主要是“一个初心、一条主线、九大重点、四项措施”。
“一个初心”,就是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建设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这就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初心,中央领导反复强调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个初心,不能偏离。
“一条主线”,就是创造“雄安质量”,建设“廉洁雄安”,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这就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主线,也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
“九大重点”,就是我们明确了九个重点领域,提出了若干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九个重点领域是:创新驱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选人用人、土地人口管理、生态环保、扩大开放、财税金融、治理体制机制。围绕这九个重点领域部署了具体任务和政策举措,这些政策针对性、操作性非常强,含金量很高,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目的就是构建有利于增强对优质北京非首都功能吸引力、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制度体系,推动新区在承接中提升,在改革创新中发展。
“四项措施”,就是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实施机制,狠抓督促落实,加强协调配合。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周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也从顶层设计阶段转向了实质性的开工建设阶段。庄子说“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谋定而后动。过去五年,我们主要在做好谋划,坚持规划好每一寸土地再开工建设。除了目前基础性的项目和保障运行的临时性建筑以外,雄安新区没有动工一砖一瓦,为的就是系好第一颗扣子,不犯颠覆性错误,避免留下历史遗憾。
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步一步向前进,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干到底,努力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考中交出一份优异答卷。
(文章来源:中证网)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