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社科院就给中国的人口政策敲响了警钟。1月3日,社科院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预测:在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总人口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14.42亿,2030年起进入持续的负增长,如果总和生育率(每个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一直保持在1.6,人口负增长将提前到2027年。
过去中国人老担忧人口不断膨胀,现在这种担忧发生了逆转,人们开始担忧人口会不断减少。过去那种对人多的担忧是错误的,而现在对人口减少的担忧是正确的。人口负增长会降低中国人的创造力,从而降低中国人的生活水平。
古典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稀缺资源的配置,强调的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给定的资源条件下,别人多吃一块馅饼,你就只能少吃一块。毫不奇怪地,古典经济学家对人类前景纷纷做出悲观绝望的判断。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他认为人口的快速增长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最大威胁。道理很简单,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有限,而人口日益增加,长此下去,僧多粥少,人们生活水平下降是必然的。
熊彼特认为这些古典经济学家悲观得有些不可思议,“这些作家生活在前所未有的最为壮观的经济发展的开端。巨大的可能性就在他们的眼前一一变为现实。然而,他们所看到的却只有受到束缚的经济,人们为每天的面包而奔忙,得到的面包却愈来愈少。……换言之,他们全都是停滞论者。”比起马尔萨斯的时代,现在的人口增加了好些倍,但人们的生活水平却是大大提高而不是大大降低。
古典经济学家的悲观主义错在哪?错在大大低估了人的创造力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人不只是会消耗现有资源,人更重要的是会创造新资源。人的创造力在不断地突破“自然资源”的限制,在不断地把自然变成资源,在不断地发现免费午餐。例如现在的电力照明相比过去的蜡烛照明,照明资源的供给量可以说是增加了成千上万倍。资源的激增,完全是源于人自身的创造力。只盯着物质资源,忽视人的创造力,当然就容易悲观。
人的创造力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把人正确地视为资源创造者,人和资源的紧张关系就不存在了。多一个人,就多一个资源创造者,就多一些创造新资源的想法,人均资源会因此变多而不是变少,不是僧多粥少,而是僧多粥更多。你身边的人越多,你的生活会变得越好。
而且人要怎样才更有创造力,更有创新想法?一个是要有很多人可以交流启发,另一个是要有很多人可以分工互补,每个人得以专注一小块。创造者越多,单个创造者的创造力才越强。相反,创造者越少,单个创造者的创造力也会相应减弱。好比日本创新创业能力的下降就与其人口规模的萎缩密切相关。
知识和创新分工要想持续地细化深化,没有人口数量的增加是做不到的。正如奥派经济学家德索托所言,“在存在极大数量的专业领域的情况下,假如人口数量不增加,知识的增加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文明进步的主要限制是人口的停滞,因为它阻碍了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实践信息的深化与专业化过程。”
为应对人口形势,我们要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解除大城市人口规模限制,把现有人口的创造力发挥好,另一方面要从更高视角看待人口的意义,全面放开生育限制。
(文章来源:凤凰网)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