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零售商配送争相提速 需求和成本尚需平衡

发布时间:2019-01-09 20:30:16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当即时配送日渐成为标配服务时,众多零售商将提速视为杀出重围的砝码。近日,北京商报记者在调查时发现,生鲜电商每日优鲜在部分地区试水30分钟送达,规定时间内完成配送任务的配送员也会获得更高的报酬。对于时效近乎苛刻的要求,每日优鲜并非首家,盒马鲜生、苏宁小店早已将30分钟达作为卖点吸引消费者。但更快的时速对应着更高的成本,单量达到一定量级后方能摊薄成本。分析认为,如果企业想将小时级甚至是分钟级的即时配送模式跑通,尚需在时效和成本之间寻找平衡点。

  凭借时速分割市场

  速度在无形中已经成为一把尺子,衡量着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因时效在生鲜电商领域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每日优鲜,如今又在悄然提速。近日,部分消费者的每日优鲜主页上,左上角的配送时间变更为“30分钟达”。一位负责为和平街配送的快递员对北京商报记者称,自己所在的配送站推行“30分钟达”已有一个半月。每日优鲜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回应称,目前30分钟送达尚处于测试阶段。

  每日优鲜对时间的要求表现得锱铢必较。凭借着深入社区、商圈的前置仓,消费者与仓库之间的距离得以缩短,为每日优鲜将配送时间从“2小时达”到“会员1小时达”,再到部分地区“30分钟达”提供了基础条件。

  生鲜电商甚至是到家服务行业快速洗牌时,零售企业在配送时效方面却表现得从不马虎。盒马鲜生、苏鲜生、苏宁小店早已将30分钟设定为配送的硬性标准,海鲜、蔬果、牛奶、肉类等新鲜食品从上述零售商的门店快速抵达消费者手中。与此同时,家乐福、永辉超市、京客隆、超市发、世纪华联等超市纷纷入驻京东到家,将即时配送服务交由京东到家打理,而京东到家以最快20分钟、最慢2小时的配送速度将商品送货上门。

  消费需求与企业间的博弈催生着即时配送行业爆发式增长。根据中物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底,中国即时配送行业订单总量达到89.2亿件,预计2018年仍将保持39.0%增速高速增长,全年订单量将超过120亿件。经过数年发展,即时配送需求订单中,外卖品类依旧占据80%以上;但随着新零售兴起,盒马鲜生、小象生鲜等新型超市订单增长迅速,B2C生鲜宅配比重也达到了8%;商超便利/代买代送占比为6%,排在第三。

  时效对抗成本

  零售企业在提升时效与降低成本之间一直摇摆不定,时效与成本仿佛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为确保配送的准时性,企业要为之付出一定的成本。每日优鲜的配送员向北京商报记者称,配送站点为估计配送员30分钟内将商品送达,上调了每单的配送收入。“如果可以在20分钟内送达,配送员将在原本每单5元的配送收入的基础上,多获得1-2元,即每单配送收入为6-7元。配送超时要被扣除30-70元。”

  上述配送员透露,每日优鲜做活动时自己每天可配送60-70单,非活动期间每天约有20-30单。据了解,该配送员所在的配送站,每周三、周六和周日是配送订单的“旺季”,周一、周二、周四和周五的单量较少。根据上述单量粗略计算,如果上述订单均能在20分钟内准时完成且配送收入为最低的6元,该站点每周要为上述配送员多支付260-330元;如果配送收入达到7元,最高要多支付660元。目前,该配送站每天平均有6人负责,每周多增加的配送费在1560元-3960元,每月可达上万元。

  当零售商将配送时长从30分钟拉长至1小时,仍考验着零售商在速度与成本之间进行选择的“平衡术”。多点Dmall合伙人刘桂海此前曾透露,多点Dmall一年要取得400-500亿元的交易额才能覆盖整个体系的运转、公摊成本。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多点Dmall2018年的交易额约为三百亿元,跑了三年的多点尚未实现收支平衡。据刘桂海透露,多点Dmall目前主要承担的成本也就在配送方面。多点Dmall目前包括电商全面代运营、履约体系建立、客服等整体系统服务仅向合作零售商收取5个点的费用,是支撑不了配送成本的。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多点Dmall在北京的到家配送订单平均每家门店每天有六七百个,好一些的店能有2000-3000单。据悉,多点Dmall的线上订单为满79元免邮费,而平均客单价为100元,80%-90%的订单都是免顾客邮费的,这一部分的配送成本完全由平台承担。新零售专家张陈勇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由于业务形式不太一样,每个配送平台的履单成本差别较大。通常来说,配送员接一单的配送费用约为6-10元钱,不过这仅仅是支付给配送员的单笔订单费用,还要有底薪、福利保险等费用,另外还要再加上平台研发、终端管理的费用等,成本还是很高的。

  企业寻求平衡点

  单量、时效、成本,三者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张陈勇认为,如果从成本角度来考虑,要在提速至30分钟后还追求盈亏平衡的话,对订单密度的要求也会很高。如果单位时间内订单越多,就越能做到短时间送达,因为每次出发送1单和送5单时平均到每单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如果要缩短配送时间,降低成本,那就需要整个单量的提升。这需要形成一种正向循环。当零售商提供的服务、商品越好,配送时间越短,消费者就越会选择你,订单就会越多,订单密度也会提高,成本也不一定会增高,甚至有可能降低。这就需要测算好模型,算清楚订单量和成本的平衡点在哪里。

  与此同时,时效和人数有着强挂钩关系。北京商报记者发现,该配送站点目前已恢复至“会员1小时达”。配送站点的负责人表示:“由于临近年关,配送站的配送员数量有所较少,在1月5日临时取消了‘30分送送’的服务,计划年后才能重新开始上述服务”。配送员直言,时速是靠人力抢出来的,从出单到配送员拿到打包好的商品平均耗费10分钟,留给配送员配送的时间仅为10几分钟。

  在刘桂海看来,订单量和速度之间也存在悖论,多点的配送人效在业内较高,目前大约是一个人一天可以送六七十单,如果追求速度的话,一个配送员一次就不能配送很多订单,因为这样就不能保证最后一个消费者收到货也是在配送时效内完成的。对于生鲜品类来说,如果配送速度为30分钟送达的话,最后人效是不可能达到每天六七十单的。

  速度尚非绝对需求

  提速至30分钟具有可行性,但还是先要算一笔经济账。在刘桂海看来,“30分钟”等越来越短的配送时效至少在当下还不是大部分消费者的刚性需求。刘桂海认为,多点Dmall承诺的是两小时达,不过很多订单可以一个小时送到,这并不难实现,但还是需要考虑需求和成本的平衡。在综合成本达到平衡的时候,快是必要的,但不是绝对的,还是要取决于客群的真实需求。每个客户群体对速度的追求不一样,一刀切的只追求快是没有意义的。就目前来说,追求很快的配送速度能带来一定的益处,但还不是绝对的收益。

  与经营者充满担忧相反,配送员与消费者显然对30分钟送达抱有更大的热情。“如果能保证30分钟送达,就意味着可以有更高的收入,因此更希望接30分钟送达的订单。”每日优鲜的配送员如此解释。

  “减少配送时间会成为一种趋势”。张陈勇则认为,因为一旦提供给消费者好的体验后,就很难再让他们重新接受原来的配送速度。消费者永远都在追求更方便、更快捷、更实惠、效率更高的服务。在你没有提供这个服务的时候,他可能没有感知,但当你真的开始提供这种服务以后,他就很难再接受以前的方式。这种“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逻辑对生鲜品类更为适用,因为这类商品更讲究鲜度和即时需求。

  在张陈勇看来,如果要达到30分钟的配送速度的话,背后需要的是一整个系统去支持,尤其是当SKU比较多的时候,整个拣货、打包、履约体系等在仓内的操作都会变得很复杂。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要把那么多形态的、不同温度的商品以及非标品等都快速的捡好,快速的打包配送,这将非常考验流程的标准化水平和系统的调配能力。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网)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财经导报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 财经导报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