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民企融资的“冷静”与“热情”

发布时间:2019-01-05 09:12:24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很多矛盾会在高速增长时被掩盖,而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平衡的难度总是超出预期。过去一年中,中央保护民企合法权益的呼声频发,效果立见,相比之下,事关民企血液流动的融资问题,却依然并不乐观。

  “民企融资啊,不乐观。”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坦言,回顾2018年,融资市场已从供给收缩向需求收缩传导,转变为供给和需求双收缩,融资供需萎缩负反馈机制已经形成。不过,随着多项政策的实施,调控的手将陆续发挥作用。

  银行“低意愿”

  “我们银行也是一样的水深火热!”一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地方某分行的信贷部负责人对记者感慨,“国家关于支持民企融资的政策一道接着一道,然而从框架到执行还是有很大的难度,从银行自身考虑,从我们银行基层工作人员的角度来说,我感受到的是银行对民企融资的标准并未‘放松’。”

  这一点,确实与央行最新披露的2018年11月金融数据不谋而合。新增社融1.52万亿元,同比少增3948亿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速降至9.9%,可以看出银行风险偏好继续谨慎。海通证券分析师孙婷认为,企业融资需求仍有待修复。

  在吴琦看来,2018年以来,宽货币与紧信用并存是金融市场的焦点,疏通货币传导机制成为监管部门着力破解的难题。在央行加大基础货币投放的同时,流动性却过度淤积于银行间市场,并未有效传导至实体经济,主要表现在银行备付金走高、信贷投放意愿偏低、存放同业活期增加等。

  “现在放出的每一笔贷款,都是要承受极大风险的。贷给民企担心坏账,贷给国企还要小心被追责增加政府隐性负债。”上述国有大型银行地方分行的信贷部负责人坦言,举例来说,银行对国企一年期的贷款利率一般是4.35%,一年以上五年以下的贷款利率是4.75%,“以前国企和银行贷款一定会要求银行利率下浮,用他们的话说‘你家不做,别家总会做’,但是现在,我们给国企的贷款利率已经超过8%了!但扯皮的事情也很多,前一段时间监管发文要求商业银行对重大地区重大项目已经获批的贷款必须尽快放款,不能在用款上影响重大项目的施工进度,否则还要追责!但是很矛盾的问题是我们现在禁止通过放贷增加政府隐性负债!这款我是放还是不放?”

  “银行放贷,第一要保证的是安全,其次考虑的是收益。假设我为了支持国家政策贷给民企、小微企业,一旦出现了不良,却没有相应的政策可以保障我资产的安全性,那最终还是要我来负这个不良的责任。”前述国有大型银行地方分行的信贷部负责人透露,“一般来说,从民营企业的资产规模来看,房产抵押的总额很有限,而且银行是不接受二次抵押的,最终能够用来融资的空间是很小的。而且现在实体经济这么差,民企融来的钱会用来扩大生产经营吗?当然了,有些民企现在缺的是续命的钱。”

  归根结底,银行对民企的不信任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与之相对应的是,2018年这个年份或将会被冠以“违约潮”的标签。一位地方性城商行金融市场部的工作人员和记者谈及2018年工作业绩时十分沮丧,“一步一个雷,年化几个点的收益根本不算什么,本金都出不来了。”

  中信证券研报显示,2018全年(截止到2018年12月18日),合计51家发行人、113只债券发生违约,其中新增违约主体47家。新增违约主体数量同2014~2017年4年的违约发行人总数几乎持平,违约债券余额高达1412.77亿元,从规模和总量上均达到历史新高。根据新增47家违约主体的企业属性,民营企业38家、国有企业7家、其他合计6家,分别占比80.85%、14.89%、12.77%,民营企业踩雷概率相对较高。其中,上市公司合计15家,占比高达31.91%,这一比例也达到历年来的峰值。

  调控的“手”

  在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姜超看来,回顾2018年的实体经济,以资管新规及其配套细则为标志的去杠杆的推进,使得非标融资大幅收缩,而表内信贷扩张难以承接非标的庞大体量,叠加外部贸易摩擦所造成的出口转差、居民购房形成的高杠杆对内需的制约,令企业经营环境趋于恶化,经济增速稳中趋缓。

  事实上,民企在信贷资源渠道获得方面,相比较国企央企而言,有着天生的劣势。尤其当面对金融去杠杆背景之下的信用紧缩周期,民企的流动性不得不经受“致命”的考验。

  上述国有大型银行地方分行的信贷部负责人告诉记者,2018年一季度开始信贷就是收紧的,“二季度和三季度最严重,基本都不怎么放贷了,我们的贷款规模是在下降的。四季度因为政策的密集发布,所以整体会比二三季度的时候好一些,但是对民企而言,仍然没有外界预期的宽松氛围。”

  为何民企融资问题在2018年如此大面积地凸显?中信建投证券分析师杨荣认为,前三季度,尽管有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增加和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张,但是由于表外融资下降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远远抵补不了,从而带来社融规模的大幅下降,这就构成了社融的缺口。前三季度较2017年同期,表外融资减少近5万亿元,但是贷款和直接融资的增量只有2万亿元,整体社融的“融资缺口”接近3万亿元。而这其中民营企业是主要的受害主体,因为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大部分流向民营企业。

  当前,支持民企融资政策加码的态势仍在继续。2019年1月2日,央行官网发布公告,称决定调整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小微企业贷款考核标准。自2019年起,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考核标准由“单户授信小于500万元”调整为“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此举将扩大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优惠政策的覆盖面,也是继2018年12月19日央行宣布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之后,又一项支持银行向小微企业放贷的政策。

  在下半年一系列金融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政策出炉之后,再次推动银行主动参与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并不令人意外。

  2018年12月19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提及宏观政策基调时,明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018年11月,围绕进一步加大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建行、工行、农行、中国银行浙商银行等等陆续发布相关指引,引导信贷资金向民企倾斜,从增加信贷投放、创新授信模式、完善考评等多个具体方面落实助力民营举措。

  央行行长易纲喊话支持民营企业拓宽融资途径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财经导报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 财经导报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