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东北吗?你了解东北的企业吗?你了解东北的民营企业吗?全球第二大、亚洲最大的工业铝挤压产品研发制造商,中国第一台出口海外的盾构机,全球VCM马达最具竞争力企业10强之一,中国百货行业第一位……这些殊荣你或许想不到都是由东北的民营企业创造的吧?“沈阳有啥有名的民营企业啊?”作为在北京工作生活的沈阳人,小王对自己家乡的民营企业并不了解,对东北民企有这样认识的人也许并不在少数。被看作是“共和国长子”的东北,给人的印象是遍地“国企老大哥”。在经历了为我国解放事业及新中国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后,东北却成为“被振兴”的对象。但事实上,在东北,一支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民营企业正在崛起,它们在不知不觉中正在成为振兴东北的新引擎。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赴东北三省考察,途中,就参观了一家东北民企。紧接着,11月1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民营企业座谈会,会上发言嘉宾也出现了东北民营企业家的身影。总书记如此关注民营经济,如此关心东北,这让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忍不住走近东北,来到辽宁省和大连市。通过近距离接触发现,这里的民企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都是规模小、不发达,其实也不乏巨无霸企业、龙头企业和小巨人企业,一个个充满了斗志和活力。当然,这里的民营企业同样也面临着所有民企均经历过的困惑与挣扎,它们在期待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更加不忘自强筋骨。
环境好不好?看市场、看行动
作为在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第一位发言的东北民营企业家代表,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次参会最重要的感受是,党中央对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处地位的充分认可,以及总书记把民营企业家和创业者称呼为“自己人”的亲切感。对于这一称呼,同样参加了此次座谈会的另一家东北民营企业家代表奥克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坦言,这一表述极大肯定了民营经济的经济、社会地位。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诸如“民营经济离场”等怀疑民营经济的声音。刘积仁强调,这次座谈会坚定了民营企业家的信心,这种信心在某种意义上比给政策或给帮助更为重要。这次会议是真正给了民营企业家们一颗定心丸。
究竟有没有信心,市场和行动最能说明问题。在辽宁省盘锦市,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发现,不仅制造和化工类民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服务类民营经济也蓬勃发展。在城市中心的主干道沿途,记者看到有多家民营医院,包括眼科及妇幼等类别,民营经济市场氛围浓厚。2016年,盘锦被国家确定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示范城市,2017年,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达到97794户,占全部市场主体数比重94.88%。其中,民营企业数量20548户,个体工商户77246户。2018年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数达到98904户,同比增长7.77%,占全部市场主体数比重94.78%。
辽宁省辽阳市副市长何亚琼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其实东北还是很有发展民营经济的土壤的,以辽阳市为例,历代重商,大约300年前,辽阳市已拥有像同仁堂这样的老字号200余家。说起东北的营商环境,似乎就会想到“投资不过山海关”。“这种提法不应以偏概全。”何亚琼认为,这种表述有些言过其实。
环境好不好,行动是最好的证明。恒力集团总裁陈建华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外地的企业能来东北投资建厂就是对“投资不过山海关”最有力的反驳。陈建华是江苏吴江人,以纺织起家,为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恒力集团于2010年进军石化行业,总投资1500亿元,在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的大连长兴岛,投资建设了恒力石化(大连长兴岛)产业园。在陈建华看来,恒力石化在大连的存在即充分体现了外地投资者对东北营商环境的信心。
“实际上,整个东北地区发展空间很大。”陈建华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例如长江周边已几乎没有发展空间,未批先建的都需要拆掉。而在辽宁的开发区,从葫芦岛到大连再到丹东,从黄海到渤海,整个沿海地区做炼化、精细化工的区位条件得天独厚。”
当然,陈建华认为,信心的背后是因为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恒力集团来到大连,来到长兴岛已近10年,恒力石化(大连长兴岛)产业园的建设始终得到了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陈建华介绍,为满足企业需求,尽快推进项目进程,政府服务靠前,省市两级政府多位书记、市长亲自挂帅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每月召开2次以上调度会,分阶段成立工作组,第一时间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大连长兴岛经济区相关领导和部门没有休息日,周末一样加班加点。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大连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为抓项目服务,大连市一方面建立项目问题协调制度,为企业当好“店小二”,做到“有求必应”,每个项目都有人跟有人管,创新建立项目“服务秘书”制。深化投资项目审批改革,建立了纵横联动、协同代办、主动帮办工作机制。对社会投资类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最短15个工作日即可办结,最长不超过48个工作日。另一方面持续优化监管,规范执法检查和涉企处罚行为,做到“无事不扰”,围绕执法主体资格、处罚程序、执法行为等十个关键环节,开展涉企行政执法“十查十看”专项整治活动。对照《随机抽查事项清单》,以明察暗访为突破口,暗访各行业市场主体,发现一条执法检查线索就反馈一条整改一条。
企业强不强?看政策、看创新
“今年公司受国内外多种复杂因素影响,面临着较大挑战。贸易摩擦波及到今年3~9月份企业销售情况。”辽宁省营口市金辰机械技术顾问李敦信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去年企业产品出口率约为30%,而今年只有15%。另外,受国内光伏补贴退坡影响,一些已经交付定金的合作企业有反悔的情况,企业合同受损率超过40%。不过,李敦信强调,11月1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出光伏补贴继续延长的信号后,此前毁约的合同目前已恢复80%。“最近这段时间,产品又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企业日夜加班。”李敦信高兴地说。
于企业而言,稳定的政策支持需求体现在方方面面。“在融资方面,我们企业感觉压力并不明显。”位于辽宁省盘锦市的辽宁宝来集团核心企业盘锦北方沥青燃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燃)总经理工鹏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对于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未感觉到明显压力,这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利好密切相关。
政策毕竟只是外力支持,企业想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打铁还需自身硬”。从走访的几家民营企业情况来看,发展之所以能不断迈大脚步,核心还是依靠企业自身的不断创新。
在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洋科技)工厂内,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发现一块“周期任务倒计时”的白板,上面写着“距本周期100台目标差17台”等信息。光洋科技管理部部长孙永杰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企业实行的是订单“倒挂”制度,因为需求大于产量。自2014年起,光洋科技已连续4年成为国内五轴数控机床年产销规模最大的企业。2018年的生产经营情况预计比上年度增加20%。截至目前,
2018年形成高档数控机床订单超过130台,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企业的不断创新和产业平台的发展不仅吸引来了日本的专家,还吸引来了大量的订单。目前光洋科技订单量远超产能,因此现在正在扩大生产,新建产业园预计明年投产,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企业产品的创新不仅发生在东北的“大块头”民企中,“小巨人”民企的产品创新也毫不逊色。为实施创新驱动,使企业在创新环境上努力实现突破,盘锦市积极支持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推进企业研发能力建设,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盘锦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目前,已有高新技术企业68家、“小巨人”企业130家。中蓝电子就是科技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小巨人”民企代表。其拥有108项专利权、1800余名员工,主要定位于超小型自动变焦马达和镜头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3.8亿元,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和发展,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5.6亿元,国产VCM马达竞争力综合排名全国第一,产品在全国市场份额达到13%。
除了产品的创新,经营模式的创新也让东北的民企显示出强劲的竞争力。大连大商集团总裁刘思军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大商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百货商业集团,零售是大商的主业,实体零售是大商的传统优势。“实体经济不是不行了,而是需要创新。”他表示,近年来,大商不断创新多业态、多商号模式,并且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四自经营、联销承包、合伙分成”三项改革,以内在机制体制创新迎合消费市场创新。
通过这三项改革,让传统商业从单一的零售末端走到了农业和商办工业前线,从代销联营的多层次中间环节走向了产销直营一体化,从局部区域零售走到了全球产供销组合,从简单的商品销售走到了创造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真正回归商业本质。
能否做大做强?看观念、看合作
“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并不愁卖。如在土耳其,产品售价在高于当地售价15%的情况下仍有较大市场需求。”三三工业党委书记吕春雷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今年三、四月份出口土耳其的产品约8台,每台价值约4000万元。他估算,今年三三工业生产设备营收额约10亿元,同比增幅约54%。
产品有没有市场,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效益甚至生命线,在海外有市场是好事,但吕春雷也坦言,民营企业需要的是公平竞争的环境,民营企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民企的生存活力可以说是‘你给我一缕阳光,我给你整个太阳’。”他幽默地说,在外部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不会只是“等风来”,而是会“乘风而上”,会想尽办法求生。
“我们是国内唯一一家活下来的盾构机民企。”吕春雷自豪地说。虽然目前三三工业有时仍会碰到“玻璃门”,但却可以充分发挥民企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事实上,一些国企央企的下属施工单位很喜欢使用三三的产品,鉴于施工单位的需要,我们已有大批产品通过租赁的方式与施工单位进行合作。”
如果说市场的压力或多或少会让企业感到被动的话,那么如何转变观念、如何转型的主动权就牢牢掌握在企业手中。三三工业已经能迅速转变观念,顺势而为,现在三三工业在南京已与中国建筑集团成立了合资公司,其他区域均有实质性进展,央企、地方国企、地铁公司、城投公司均参与投资。
由于历史原因,国企强势的态度多少会让民营企业感觉些许憋屈。但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的多家企业认为,这个问题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面对东北振兴的重任,国企与民企可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我们与国企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浩业化工董事长朱连军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强调。从浩业化工与央企的经营合作来看,今年,浩业化工与中石油下属的中燃油、中联油、中石油东北销售签订四方协议。“中石油主要负责从上游提供原料,我们下游生产的产品中石油如有需要可直接提供,不需要的化工类产品浩业化工自行销售。”朱连军说。
良好的营商环境与合作共赢的观念转变使浩业化工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企业投资、产值连年翻番,2016年产值47亿元、2017年103亿元,朱连军预计,2018年浩业化工产值将突破210亿元,2019年预计突破300亿元,不断壮大的浩业化工现已成长为能够影响县域经济的大型民营企业。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网)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