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31家机构发行34个纾困产品 看纾困资金最新动向如何

发布时间:2018-12-14 18:33:23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自十月中旬,深圳公布数百亿专项资金驰援上市公司计划后,随后北京、杭州、四川、安徽等十余个省市先后成立了专项资金,政府主导的全国性纾困行动也由此拉开帷幕。牛牛金融研究中心统计分析了纾困资金的总体情况,纾困资金的运用情况以及被驰援的上市公司。

  据Choice统计,截至12月14日,共有31家机构发行34个纾困资金产品,产品规模在1075.57亿元以上,注意这里的产品规模,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发行的资管计划,有些产品规模还没有定下来,Choice未计入统计,目前未计入统计规模的产品有9个,详情见下表所示,因此,资产总规模将在千亿以上。目前中金公司估计,地方政府及金融机构当前不完全统计下的合计公示资金规模超过4200亿元,若考虑未公示产品规模占比及部分统计数据为首批资金的情况,当前计划中的纾困基金规模可能已经接近5000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12月14日,全市场质押股数6374.42亿股, 连续6周下降。同时,接受驰援的上市公司数量也呈爆发的态势。

  当前市场上的纾困方式本质上有三种,债权、股权和股债混合。

  债权纾困

  债券纾困的主要发起机构是央行、担保机构,投资机构是银行和社会资本,用市场化的手段来吸引市场中的资金帮助民营经济解困。具体方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纾困专项债,直接发行债券获得融资来解质押。据Choice统计,截至12月14日,共有7家纾困债发行,规模总计77亿元,其中6家发行的是公司债,1家发行的是可交换债券。

  第二种是为债券增信的工具,包括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再担保等,帮助上市公司发行普通债券获得融资。这种模式本质是发行债券的上市公司向担保机构支付相当于保险费的费用,一旦上市公司债券违约,就由担保机构来承担赔付责任,而能够发行缓释工具的担保机构一般是有政府背书的大机构,因此投资者相当于可以买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虽然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和再担保不能直接给民营企业融资,但是从债券增信可以改善民营企业发债环境,降低民营企业发债难度。

  目前碧水源已经与交通银行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W)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财经导报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 财经导报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