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从“数说北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居民收入方面,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365元攀升到2017年6.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仅仅只有225元攀升至2017年的2.4万元。
与此同时,据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总设计师、新闻发言人方晓丹介绍,全市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9.3亿元到2017年突破3万亿大关,增长3200多倍。
而在地区生产总值上,2017年北京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2.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41.2倍,年均增长10%。
据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庞江倩介绍,改革开放之初北京GDP为108.8亿元,1994年达到1145.3亿元,从百亿元提高到千亿元用了16年时间;从千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万亿元只用了13年,此后用了6年时间在2013年超过了2万亿元,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2.8万亿元。1978年,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57元, 2017年将近13万元,与1978年相比,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4%。
在产业结构变化方面,庞江倩表示,服务业主导地位确立,产业呈“高精尖”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定位和经济发展战略调整,北京的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调整为服务业主导,产业内部结构呈现高端化特征。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市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基本确立。2017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0.4:19.0:80.6。与1978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提高56.7个百分点,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要带动作用。
同时,产业内部结构向“高精尖”发展。农业发展从传统种植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201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8.3亿元,是1978年的26.8倍,年均增长8.8%。工业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变,2017年汽车、电子、医药等高端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0.6%。服务业发展正在经历由规模扩大向结构优化的转变,以金融、信息、科技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0.6%。
此外,收入的增长,带动消费的变革。据方晓丹介绍,随着收入的提高,北京市消费结构基本改变了以吃穿等生存型消费为主的单一格局,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上升。2017年全市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均在25%以下,与1978年相比降低了将近40个百分点。其中,旅游、教育、文化、娱乐、养老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2017年城镇居民发展享受型的消费支出比重均超过3成,比1998年均提高了接近5个百分点。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可小觑。庞江倩表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阶段发展重心不同,北京的需求结构经历了消费投资交替主导、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到消费主导的变化。
据介绍,2017年,北京市场总消费额超过2.3万亿元,其中,服务性消费额超1.2万亿元,占市场总消费的比重达到5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1.1万亿元,是1978年的262倍,年均增长15.3%。
与此同时,随着商业业态多元化,超级市场、购物中心、网络购物等相继出现。2017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5%,比2014年提高4.5个百分点。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网)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