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于中国经济有何意义?近年来,中国在营商环境改善方面都取得哪些成绩,存在哪些问题,建立全国营商环境评价机制为何要借鉴国际标准?
11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汇报,决定开展中国营商环境评价。
国常会指出,要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应对复杂形势的重要举措。具体而言,瞄准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力推改革、促开放,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公正监管,制止乱收费乱检查等,避免对企业自主经营的不当干扰,不断缩小与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差距,使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持续迸发。
瞄准市场突出问题
会议指出,瞄准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力推改革、促开放。
“优化营商环境,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在营商环境领域,市场比较关心的有负面清单、税费环境、法制环境、政商关系、公平竞争等。”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表示。
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部署下半年经济调控时,指出要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投资、稳外资、稳预期。营商环境的改善,对稳就业、稳投资、稳外资、稳预期等都有积极作用。
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尊重国际营商惯例,对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在持续推进。1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印发《关于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的通知》,详列了我国营商环境面临的突出短板问题,并给出具体举措,包括“坚决破除各种不合理门槛和限制,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推动外商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审批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力保护产权,为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维护良好市场秩序”等多个方面。
有些举措还下达了明确的时间点。比如要求发改委、商务部在2018年底前修订并全面实施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要求发改委、商务部在2019年3月底前,清理取消在负面清单外针对外资设置的准入限制;要求发改委、市场监督总局督促指导有关部门在2019年3月底前,对本部门下属单位涉企收费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清理等。
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提出,加快把一些地方已经见效、便利企业的做法推向全国。尤其要在精简事项、简化流程、降低费用等方面加大力度。
对此,冯俏彬认为,企业感受最直接的是降低税费负担,政府明确在研究大规模减税降费措施,大家都在等待,未来能在增值税、社保、企业所得税方面有一些获得感强的政策出台。
各地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也有不少经验积累,8月国务院公开通报了一批地方的典型做法。比如,浙江在不动产交易登记领域,合并了建设、税务、国土三个窗口,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只需取一次号、排一次队。凭国土部门出具的不动产登记受理通知书办理水电气联动过户,实现不动产登记和水电气过户只跑一次。
开展中国营商环境评价
会议决定,按照国际可比、对标世行、中国特色原则,围绕与市场主体密切相关的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获得信贷、纳税、办理破产等方面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开展中国营商环境评价,逐步在全国推开,推动出台更多优化营商环境的硬举措,让企业有切身感受,使中国继续成为中外投资发展的热土。
目前,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今年1-9月份,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5922家,同比增长了95.1%;实际吸收外资979.6亿美元,同比增长6.4%(今年上半年全球FDI下降41%)。
优化营商环境,此次会议提及的世行有一套成熟的标准,来衡量营商环境的方方面面。世行的《营商环境报告》覆盖企业整个商业经营生命周期,包括创业阶段、获得场地、获得融资、日常运营、在安全的商业环境中运营,涉及开办企业、劳动市场和监管、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登记财产、获得信贷、保护少数投资者、跨境贸易、纳税、执行合同、办理破产这11个领域。
世界银行对全球经济体营商环境的跟踪已经持续了16年,在最新一期营商报告中,中国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位列46位。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郝福满表示:“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在为中小企业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快速进展,从而使中国进入世界排名前50的经济体之列,这体现出中国政府对培育创新和私营企业的高度重视。”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认为,对营商环境建立评价机制,可以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中国营商环境,向世界各国投资者传达正确的评价信息。同时,也可以对那些刻意抹黑、扭曲中国营商环境的行为给予强有力的反击。
(文章来源:城市金融报)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