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财政部、国资委等部委正在酝酿第二批划转名单,初步圈定5-10家竞争性、非上市国企,且本次选择倾向于竞争性领域的企业。在地方层面,多地也正在研究进一步扩大国有股划转的国企名单。这表明,探索多年的“国资划转社保”正呈现加速推进的趋势。
这种趋势早有端倪。今年3月,全国社保基金会理事长楼继伟提出“要加快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的步伐,并建议加快试点企业落地,在2018年加速划转”。到了今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明确表示,将加快完善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的机制建设。
“推进国资划转社保,前几年大家关注的是社保基金的可持续性问题,但今年整体经济气氛和政策环境有所变化,大家关心的是企业生存问题。”中山大学广州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岳经纶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表示,经济环境变化是影响“国资划转社保”进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缓慢的探索
实际上,国内探索“国资划转社保”已有多年。
早在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上就有“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开拓社会保障新的筹资渠道,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内容。
到了2001年,上述政策思路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当时国务院发布的《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提出,新发、增发股票时,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国有股存量出售的收入,全部上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不过,中信证券研报指出,当时上市的国有企业经历了几年牛市后市场估值普遍过高,盈利能力偏弱,且在股权分置问题尚未妥善解决的情况下,高价增发并减持的做法引起了市场恐慌。因此,该方案仅推行了4个月就被搁置。
2009年,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社保基金会四部委发布了《境内证券市场转持部分国有股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实施办法》,其中提出,凡在境内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含国有股的股份公司,除国务院另有规定的,均须按首次公开发行时股份数量的10%,将股份公司部分国有股转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持有。
在业内看来,2009年提出的新国资划转社保减持方案随着优质国企资产的陆续上市而逐步失去了实质性的作用,2010年-2017年每年大约只能贡献51.4亿元减持收入。
直到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中,提出从更大范围内支持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按照这份方案,中央和地方企业集团已完成公司制改革的,直接划转企业集团股权,划转比例统一为企业国有股权的10%。
该方案提出的目标是,2017年选择部分中央企业和部分省份开展试点,中央企业包括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管理企业3至5家、中央金融机构2家。
然而,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指出,截止2018年10月15日,只有3家企业做了这个股权划转的试点,进度几乎慢了一年时间。
艰难的抉择
为何推进“国资划转社保”,进展如此缓慢?
“国资划转涉及国有企业、财政部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等多个机构,这就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博弈。”岳经纶告诉时代财经。
他还指出,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国资充实社保”方案提出,已经完成公司制改革的国有企业集团,可以直接划转国有企业股权,但目前部分企业尚未完成公司制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国资划转社保”的进度。
不过,华中师范大学社会保障系副教授孙永勇撰文指出,即便是国有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革,具备划转股权的基本条件,目前政策在确定具体对象时仍然面临抉择。
也就是说,哪些企业先划转股权,仍然是一个不断议价的过程。
董登新向时代财经透露,目前部分国企在减持或者抛售股份,而另一部分国企则在收购股权。“国有企业股权变动频繁的情况下,国资划转究竟应以什么时间点作为划转依据?”此外,他认为,国有资产的清产合资过程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统计,还需要去摸底、排查、逐一登记,要把这个数字没有水分地统计出来,也有一定难度。
为社保减负带来想象空间
众所周知,由于中国在1997年全国统一推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后,实施了“视同缴费年限政策”,这就注定了全国职工养老保险一出生便背负了历史欠账。据人民日报报道,当年制定28%的费率,其中3%~5%就是为了解决未缴过社保费的“老人”的历史欠账。
而在2014年,机关事业单位统一推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次实施了“视同缴费年限政策”,又一次产生了转制成本。
时代财经梳理人社部历年数据发现,也正是从2014年开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出现赤字1321亿元,到了2017年,这一数据达到4649亿元。就在养老金赤字不断扩大的同时,政府财政对职工养老金的补贴也从2014年的3548亿元,猛增到2017年的8004亿元。
不仅如此,人社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2.36亿人,其中参保职工占比75.4%,离退休人员占比24.5%;到了2017年,在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中,参保职工占比下降至72.6%,离退休人员比例上升至27.4%。
中国社科院在2013年发布的“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与风险评估”报告中预测,如果继续执行现行养老保险体系,到2023年,全国范围内职工养老保险即出现资金缺口,到2029年,累积结余将消耗殆尽,到2050年职工养老金累计缺口占当年GDP的比例达到91%。
这种背景下,社保基金的“开源节流”早已成为共识,而国资划转社保又为“开源”带来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此外,为企业降低成本是宏观政策的主基调,且目前多地已经出台社保优惠政策以减轻企业压力。加快推进国资划转社保,无疑弥补了降成本后社保基金征缴收入的减少。
据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测算,2017年底国有非金融和金融企业所有者权益合计75万亿元,假设1倍P/B,3%的分红收益率,每划转国资约4个百分点可支持费率调降1个百分点。如果要调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率10个百分点,就可以通过划转44%的国有资本来实现。
这意味着,如果进一步降低企业社保费率,那么国资划转比例将进一步提升。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