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包三折起!
即将迎来年末考核的银行,正在对不良资产包转让大打折扣。这样的低价在近几年来可谓难得一见。
然而,不良资产包被各类机构积极“买包”甚至“抢包”的情形已成过往。尽管不良资产包在2017年被拍出历史性高价,但在2018年下半年,越来越多不良资产包出现“流标”。
不良资产供给扩张
根据银保监会日前发布的三季度商业银行监管指标数据,截止2018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03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75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200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7%,较上季末上升0.01个百分点,较上年末上升了0.13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承压明显。
从近期多家上市银行发布的三季报来看,虽然四家国有大行的不良贷款率环比均未上升,但不良贷款余额均有所增加。部分中小型城商行、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较快。
“年末是银行的一次大考。”在一位股份制银行资产保全部人士看来,在当前强监管的考核下,银行业出清的压力较大。特别是今年下半年以来,监管部门要求各银行将逾期90天以上贷款计入不良贷款之中,这使得银行对不良贷款的出清需求陡增。
“年底我们银行要有20多个不良资产包转让。”另一位股份制银行资产保全部负责人表示,现在银行不良资产完全没有“假出表”的空间,这就必须大大增加不良资产市场的供应。
一位不良资产处置行业人士分析认为,此前潜伏在资产负债表外的不良资产大量供应,加之银行新产生的不良资产,供应端必然要大幅增加。
然而在需求端,虽然增加了50多个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大量的民营资本、私募资本、股权资本也进入了不良资产行业,但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回归主业的监管要求下从“收包”转向“出货”。以长城资产为例,公司9月中旬启动为期1个月的2018金秋全国不良资产推介营销月,涉及债权金额200亿元,全年计划处置不良资产1000亿元。
虽然2017年不良资产处置价位创下近十年来新高纪录,但在巨大供给的刺激下,2018年7月以来,不良资产的价位开始明显下滑。在获得相对低成本、期限较长的资金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买方变得越来越理性。
而对于前来布局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的外资基金来说,操作思路也不是急买急卖赚快钱,而是要精挑细选鉴别资产,通过管理经营不良资产,挖掘其更大的价值。
降价不代表银行要折本
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随着一些中小银行不良资产包过半出现流标,降价潮序幕就此拉开。
在毕马威特殊资产组中国及亚太区主管合伙人彭富强看来,他接触到的几十家银行中,并没有哪一家银行愿意主动将不良资产的价格下调。“银行的心态跟以前不一样了,银行不会随便组一个不良资产包去卖。银行也怕不良资产变成‘亏损包’,因此,银行在组不良资产包的时候非常谨慎,会做很多工作来为不良资产确认其未来的价值。”
一些银行在去年底对整个行业以及市场作了较为周密的规划,因此在今年的不良资产处置工作中非常顺利。“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还是有很多机遇的。比如说成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多家股份制银行已经在紧锣密鼓准备。这也将是银行解决不良资产的一个出路。”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
在业内人士看来,不良资产价格的下滑,有利于行业更趋理性。一方面,受强监管影响,银行加速不良资产转出。另一方面,现在银行风控管理的水平也在提升,因此这些不良资产本身的质地都还不错,再加上法制环境和诚信体系的改善,不良资产的处置管理仍有较大的投资空间。
(文章来源:城市金融报)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