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增强民企减税降费获得感 税务征管制度改革很有必要

发布时间:2018-11-20 14:01:55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实施进一步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简称《通知》),针对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税收“堵点”“难点”问题,提出5个方面共26条具体措施,精准助力民营企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税收管理也是税收政策,正在成为一种共识。税收管理的宽松、科学化程度对于组织收入规模、纳税人税收负担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好的政策需要以执行力为保障才能见实效。国家通过降低增值税、社会保险费的税费率以落实相关实质性减税降费政策,是支持和扶持民营企业必不可少的举措。

  因此,推进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的同时,确保政策不折不扣执行到位,降低执行过程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相关征管改革也很重要,可以让民营企业有更强的减负获得感。

  各级税务部门作为落实国家税收政策、组织税收收入和一些非税收入(改革之前,部分税务部门代征社保费)的重要职能部门,其工作作风、办事效率、服务态度、执法水平等因素直接决定着民营企业对于减税降费的感受程度。

  这次税务总局出台的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26条措施,直接回应了民企在税收征管中体会到的“堵点”“痛点”问题,有利于鼓足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发展环境。

  其中,明确各级税务机关在社保费征管机制改革过程中,要确保缴费方式稳定。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缴费人以前年度欠费,一律不得自行组织开展集中清缴,这是从税收管理的角度回应社会重大关切,给民营企业吃了一剂“定心丸”。

  另外,税务总局提出7条为民营企业办税提供方便的政策措施,以增进民营企业办税便利,降低执行成本和税收遵从成本。在2018年底前,税务总局再取消20项涉税证明事项,实现50%以上涉税事项一次办结,按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的纳税时间标准,2018年再压缩10%以上。2019年,对民营企业等纳税人向税务机关报送的资料再精简25%以上,实现70%以上涉税事项一次办结。

  以上措施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民营企业税收负担和遵从成本,特别是减少办税时间、降低办税过程中的各种隐形费用等方面成本,客观上有利于营造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减少权力寻租,让广大民营企业在公平的舞台上竞争。

  在26条措施中还有一条措施引起市场高度关注,就是对企业延期缴纳税款这一征管制度的重申。税务总局重申这一对纳税人有很大好处的延期纳税政策,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很及时的“政策礼包”,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流动性资金紧缺的问题,为企业腾挪出多种融资选择的空间。

  当然,对于企业延期纳税,依照当前税收征管法的规定,主要是因不可抗力,导致纳税人发生较大损失,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的;当期货币资金在扣除应付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后,不足以缴纳税款的,才可以申请延期缴纳税款。但是,延期缴纳税款需要省级税务局审批,并且延期时间最长不得超过3个月。因此,目前因为审批手续麻烦、层级高,一些民营企业存在不愿或者不能申请延期缴纳税费的情况,所以此前这一政策并未普遍惠及更多民营企业。

  对于目前延期缴纳税款等审批制度方面层级高、条件严格等,税务总局已经承诺深化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因此这一问题预计会有较好的解决办法。当然,我们在期待延期缴纳税款的同时,建议将下发审批权到县级税务局,对民营企业最长延期缴纳税款的时间确定为6个月或者1年等,让纳税人及时便捷享受延期缴纳税款等政策红利。

  春江水暖鸭先知。税务部门作为与民营企业打交道最频繁的部门之一,直接掌握着民营企业经营和缴税缴费的相关数据,因而对于民营企业税收和费用负担中,哪些税种和费用最重、哪一环节最重,如何减税和降费,也最具发言权。

  因此,在出台减税降费政策的过程中,各级税务部门应在认真贯彻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的同时,应积极主动发挥税收职能,提出具体可行的减税降费建议以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可操作性。就目前来看,税务总局的26项措施已经给予了积极回应,释放了国家相关部门正在推进相关改革的积极信号。

(文章来源:新京报)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财经导报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 财经导报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