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新增贷款腰斩 社融增量断崖 金融数据为何这么差?宽信用未解

发布时间:2018-11-19 13:01:36 来源: 编辑: 点击量:

   10月份,社融、M1、M2以及信贷等指标一片凉凉,令人大跌眼镜。分明已经动用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投放流动性,出台了各种激励措施支持信贷供给,未能换来数据回暖不说,等到的却是大幅回落。

  信贷丢规模失结构

  在评价一份数据表现的时候,市场习惯在“预期”前面加个定语,这次是跌幅超预期。央行发布的2018年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0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970亿元。这一规模与9月份的1.38万亿元相比,接近腰斩。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有季节性因素存在。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信贷小月,10月份由于假期较长,新增信贷通常低于其他月份,加之进入四季度,有些银行会将部分项目储备至转年一季度的投放安排中。但在增量腰斩面前,谈这些显得有些“矫情”。

  何况不同以往,今年年中以来,监管持续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并且在10月份的信贷增量中,还有非标转向贷款的因素。与其用季节性因素强行解释,不如直面问题。

  先来看结构。10月份的新增贷款主要依赖票据融资和短期居民贷款冲量,信贷结构不容乐观。按部门划分,10月份住户部门贷款增加5636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503亿元。更直观地说,在10月份的信贷增量中,超过80%来自个贷。相应的,新增企业贷款规模和占比均大幅减少。从企业贷款形式来看,短期贷款减少113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29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064亿元。

  不难看出,尽管政策层面持续鼓励信贷投放,但效果十分有限,当前银行发放企业贷款的意愿依旧不强,中长期贷款更是创下两年以来新低。天风证券分析师廖志明认为,这反映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之下,银行对于一般企业更趋谨慎,明显偏好风险较低的个贷及票据。

  从本质上说,银行也是企业,而且具有较强的顺周期特点,只是经营的产品比较特殊:资金。企业最基本的属性是逐利,银行要更严谨一些,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谈盈利,因此,即便眼下流动性充裕,但在金融机构风险偏好没有明显提升、企业经营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善的情况下,资金依旧未能顺畅地传递至企业。

  事实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0月份以来,围绕改善民企和小微融资环境,监管部门密集发声,并出台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但从效果来看,多停留在市场情绪的提振方面。“虽然近期扶持民企政策以及‘喊话’频出,但尚未看到有效反馈,从调研情况看,即使银行加大对民企、小微等贷款投放,也会更倾向于票据及短贷,且会选择相对发展前景比较好的领域。”中金公司分析员陈健恒分析称。

  社融同比环比双下行

  与信贷大幅回落的状况相同,10月份社融也出现明显回落,同比环比的双下行。央行数据显示,10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288亿元,比上年同期少4716亿元。而在环比方面,10月份则较9月的2.21万亿大幅缩减1.48 万亿。

  究其影响因素,除了新增信贷下滑,专项债融资大幅回落是一个重要原因。数据显示,10月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868亿元,同比少447亿元,与9月份7389亿元的规模相比,更是一天一地。

  换句话说,社融口径扩大后新纳入项目的支撑效果仅维持了一个月。早前,央行决定自2018年9月起,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9月份,专项债贡献了社融增量的三分之一。但由于今年专项债的发行大多集中于 8-9 月,而在年内新增专项债发行额度基本完成后,其对社融也很难再有大的“作为”。券商普遍预计,专项债净融资对未来两个月新增社融的贡献将进一步下降。

  在专项债无法“指望”的时候,数据也就不再那么好看,但它却是真实的写照。冷暖自知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财经导报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 财经导报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