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从产权层面看,截至2017年底,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及各级子企业中,混合所有制户数占比达到69%,省级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户数占比达到56%。]
11月14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媒体通气会,称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已在资本层面实现混合,且充分竞争领域国有企业混合程度更高。目前正制定国有资本授权经营改革方案,由管企业为主转向管资本为主,对混改企业大胆放权。
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翁杰明对包括第一财经在内的媒体解释称,管资本为主意味着只对对应出资的资本行使权利,企业在混改方面能够形成股权、股东之间的相互制约,从而促进内在活力的迸发,人才的不断产生和引进。
充分竞争领域混改程度高
国资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从产权层面看,截至2017年底,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及各级子企业中,混合所有制户数占比达到69%,省级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户数占比达到56%。从所有者权益层面看,中央企业所有者权益总额17.62万亿元,其中引入社会资本形成的少数股东权益5.87万亿元,占比33%;省级国有企业所有者权益17.7万亿元,其中少数股东权益超过4.7万亿元,占比26.6%。
在充分竞争领域,国有企业混合程度更高。国资委称,目前商业一类中央企业的混改比例已超过70%,其中建筑、房地产、制造、通信、批发零售等5个行业混改户数占比分别达到了87%、80%、75%、74%和72%,中央企业四级及以下子企业超过85%实现了混改。开展混改的省属国有企业中,商业一类企业占比达到88%,二至四级企业占比超过90%。
另外,上市公司已成为国有企业混改的重要载体。国资委称,目前,国有企业主要优质资产已进入上市公司。截至2017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共计54.5万亿元,其中约65%已进入上市公司,比2012年底的54%增长了11个百分点;省级国有企业约40%的资产进入了上市公司,其中上海、重庆、安徽等地均超过了50%。
同时,混改各项试点梯次展开不断深化。
2014年,国资委选择中国建材、国药集团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截至2017年底,两家集团70%和90%的营业收入都来自混合所有制企业。2016年以来,国家在电力、石油、天然气、民航、电信、军工等重要行业领域,先后选择三批50家国有企业开展混改试点。2016年8月,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正式启动,全国选取了近200家企业开展这项试点。
国资委称,这些试点总体进展良好,达到预期效果,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实施混改以来,国有企业以混改为契机,更好实现国有资本有进有退,进一步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国资委表示,目前中央企业超过80%资产已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军工、通信、运输、矿业、冶金和机械等重要行业。混改企业坚持“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经营水平显著提升。
尊重所有产权方
混改后企业管理是业界颇为关注的话题。翁杰明在媒体通气会上称,将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同股同权,对各类资本给予同等法律保护,尊重所有的产权方。只有涉及国家安全、国计民生领域的相关事项,采取特殊管理股的方式来界定某一项要素,特殊情况按国际通行规则保障国有权益。
具体来说,对混改后的企业,从传统的对国有独资公司监管模式转为对多元股东公司的管理模式和治理机制。国资委将进一步以管资本为主,对混改企业大胆放权,落实混改后企业董事会的经理层成员选聘权、业绩考核权、薪酬管理权和职工工资分配管理权等权限,重点抓好事中和事后监管,提高监管效能,提升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系统性。国有股东通过股东会行使股东职权,并通过向董事会派出董事表达股东意愿,不干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
翁杰明强调,“双百行动”、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点企业将积极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各类资本,促进综合施策。“区域性试点例如上海、深圳、沈阳,步子要迈得更大一些。”他称。
在回应A股市场并购上市公司控股权项目大幅增加时,翁杰明称,混合所有制改革,核心是是否真正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能否实现国企民企双赢。对股权质押的解套实际上是在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现有困难。
A股市场并购上市公司控股权项目大幅增加。翁杰明透露,在并购项目中,国企并购民营上市公司项目占并购项目总量的32%,民营企业并购民营上市公司占并购项目的61%。
“混改本身是双向的,既有社会资本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有国有资本进入民营企业。上海、深圳等地的国有企业已采取相应方法,参与上市公司的改造。”翁杰明说。
近年来,国有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施双向混合,既大胆“引进来”,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企改革,也积极“走出去”,支持帮助非公企业发展。
国资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2017年,民营资本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中央企业混改,投资金额超过1.1万亿元,省级国有企业引入非公有资本也超过5000亿元。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