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解民营企业融资困境能否通过对民企贷款设立目标解决,“三年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这一目标实现,每年能给民营企业带来多大规模的信贷支持,这些目标在落实时又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是近期热点,继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称要用“三支箭”支持民企融资后,又一位监管高层领导表态。
11月7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民营企业新增贷款“一二五”目标: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三年后实现银行贷款一半给民企
郭树清表示,据不完全统计,现在银行业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贷款占25%,而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超过60%。民营企业从银行得到的贷款和它在经济中的比重还不相匹配、不相适应。
实现“比例不低于50%”这一目标后,民营企业每年能多得到多大规模的贷款支持?
根据央行口径,今年前三季度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7.11万亿元。根据上述比例静态估算,给民营企业的新增贷款三个季度将多增1.07万亿元,全年则有望多增约1.43万亿元。
“这个目标是对新增贷款的要求,给了一个缓冲期,也考虑到不同银行的差异化,包括银行的所在区域、定位等,对大型银行、城商行有不同的要求,我觉得是比较实际且能够操作的。之前对于小微企业,银行不敢做大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现在基于大数据以及智能风控的完善,银行也越来越有底气来做这些业务。”一位城商行人士表示。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武雯表示,应该说政策会刺激银行业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贷款的投放,银行贷款结构进一步下沉。今年以来,银行在小微民企领域的投入已经逐步加大,银行在小微民企领域的投入本身也有众多优惠政策,一方面小微市场需求大,另一方面政策引导下也能对自身利润有正面影响,但是信息不对称还是会影响银行发展的热情。
“对民营企业信贷增加一是取决于银行自身资本约束,二是取决于民营企业的信贷需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一二五”应作为指导性目标,不宜作为指令性计划。尤其重要的是,要坚持市场化原则,具体的项目和贷款应由市场主体根据自身资本能力和实际需求自主决定,避免从“不敢贷”“不愿贷”走向“抢着贷”“硬给贷”。
缓解民企融资难新政接连出台
近期,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是政策焦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根据督查发现和企业关切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决定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以市场化方式帮助缓解企业融资难。11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发布20条措施,通过设立70亿元的再贴现额度、增设再贴现窗口、引导设立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北京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
郭树清指出,今年以来,金融管理部门在“稳”“改”“拓”“腾”“降”五个方面持续发力,截至三季度末,18家主要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平均利率6.23%,较一季度下降约0.7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分别降低了0.28和0.85个百分点,微众银行等互联网银行对小微企业的平均利率下降了1个百分点。
郭树清还表示,银保监会在年初针对小微企业贷款提出“两增两控”目标。其中“两增”是指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含)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同比增速,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两控”是指合理控制小微企业贷款综合成本和贷款质量。截至10月份看,银行业均已完成“两增两控”目标,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总量不断提升,信贷结构趋于优化。
董希淼表示,近期央行、银保监会出台的一系列措施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讲话的具体举措,短期内有助于稳定民营企业信心,稳定市场预期。从中长期看,还需要探讨一些长效机制,例如进一步扩大减税降费的力度,减轻民营企业的成本,优化营商环境,让民营企业真正发展好。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认为,加大民营企业信贷投放是近期以来的政策焦点,但民营企业的问题也较多,比如合格抵押物不足、违约风险高、技术水平低、经营管理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完善。而且银行还受到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流动性和信贷规模的约束,这些因素都对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形成制约。
所以一方面要在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合意信贷规模和流行性方面给予一定政策优惠,引导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重点扶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通过担保增信、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发债融资,推动保险资金、公募理财产品等投资优质上市公司,优化企业融资结构。
另一方面为企业经营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和市场营商环境。同时,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通过放宽准入限制、提高政务效率、优化企业服务,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文章来源:城市金融报)
中国财经导报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财经导报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联系电话: 13618342042(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电话:13618342042 邮箱:1679273423@qq.com 如未与财经导报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